广场编读手记

给台南的W回信:像一块顽石

小端

刊登于 2016-08-13

#编读手记

编者按:端上线一周年,我们向读者发出邀请,希望在世界各个角落读端的你写信给我们,告诉我们你所生活的世界,你理想中的自由生活。邀请发出以来,我们收到了许多宝贵的分享,那些最真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求索,并不是戏剧化的新闻世界可以归纳,值得更认真的倾听,也值得更多人一起思考。于是我们决定,常设“小端信箱”,会邀请端传媒的编辑、作者,或者神秘的特约回信嘉宾,给认真的思考以认真的回应,并在经过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分享给更多的读者。也欢迎你继续给端写信:editor@theinitium.com,和我们谈谈自由,谈谈世界。

小端信箱001:给端传媒的一封信

先恭喜端一周年了!

我是W,住在台湾,来自台南,今年升上高中一年级。因为是个学生,所以对于向往的自由生活大多还集中在校园吧!我对台湾的教育制度有很多不满。我读的一所国中与高中合并而成的学校,我爱这间学校,在我国二时就打定主意要直升到高中部。然而在2015年的暑假后,有件事彻彻底底冲击到我对教育、学习的价值观:学校换了董事会。

或许您会觉得这根本没什么,但董事会换成了一家补习班,知道这件事时我十分难过...补习班加入后学校开始有些专门教补习班的人进来了学校……以前学校老师上课时,会和我们讲讲生活的琐事、一些人生的道理,下课时也会留下让我们问问题。这些都不是老师的职务,但我们学校以前的老师就是如此,他们当我们是朋友、家人 不只教导知识,更教导礼仪、态度、生活的道理。在他们的话语中,有爱。

可是部分补教老师上课会嘴砲(抱歉有点难听,意思是用尖酸刻薄的话呛学生)、讲课只讲考试会考的(对,台湾目前的制度还是考试,但学校老师会仔细解析,教我们“思考过程”,可是补习老师只会教我们怎么“背答案”)、不准问问题(这真的很过分)、下课就一溜烟走了……抱歉我应该客观,但我实在想不到优点。我很难过、愤怒……但我无能为力,我想改变点甚么,我想对抗,但沉重的课业以及家庭经济负担让我只能乖乖读书,拚奖学金(私立学校的学费很贵)。

国三时,有些同学告诉我该走了、离开吧、外面有更适合我的环境,但我选择留下。时间回到2014年,国二时,我们一群想改造校园、社区、台江的伙伴们成立了台江社。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参与社区大学台江分部的人文营,思考如何让台江变得更好,并付诸行动(例如:在营队结束后,学长、姊们做了净堤活动),参加青春夜行(绕著台江走30公里),认识在地......很多很多,也使我更爱这片土地。这也是我理想中的自由学习方式,让我们从做中学,让我们有很大独立思考空间。如果我们向老师求救,老师也只能指点,剩下的还是得自己思考。

可惜……台湾的教育背道而驰,再加上补习班进入学校,更以"升学"为考量。而我被编进"医科班"(哈,补习班的目标够明显了吧),压力更大、课余时间更少,另外因为家庭经济因素,我得保持在一定名次才有奖学金。家人也说"考不好,就退出台江社。"我没什么好说的……家人辛苦赚钱,也舍不得看他们难过。当初为了台江社,我才决定直升高中部,但现在变得如此,却与初衷背道而驰……

下星期就是暑期辅导了,心情十分忐忑不安。谢谢端给我这个机会抒发我的感受。我希望端能开一个教育的专栏,专门写教育改革、现况、愿景等,让更多人知道教育制度的重要。

记得成立台江社的老师说:“台湾的选举中,关于教育的政见不多,就因为你们不是选民啊!”听完不禁笑了,但又很无奈。我只是个小小学生,很多事情还不了解,问我教改怎么改,老实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思想不改,制度再如何变都没用的。

谢谢拨冗读完这封信和我的故事,加油!

来自台南的W

小端信箱
小端信箱

给台南的W回信:像一块顽石

W你好:

估计你现在正在参加暑期辅导了吧,希望你还顺利。

明白你因为台江社的朋友和老师,留在同一个学校继续升学,我自己当年也是这样呢。读书期间,觉得学校就是世界,因为喜欢当时的班级和老师,到中学三年级的时候,不少同学都选择考本地当时最好的学校,我没有,还是留了下来。

我比你幸运,没有遇见换董事会这种令学校性格大变的事情……但也和自己读其他中学的同学,在三年之后,因为不同的学校风格,有了相当不同的际遇。

回头看12年前这个选择(天呀,已经这么久了!),也给我的性格留下别的影响,就是持续性地不擅长、不喜好竞争,在大学及工作后,也造成不少困扰呢。所以你要问我,当年是离开旧学校好,还是留下来,要怎样对待那些无法预测的选择和命运,我真的说不好。没有什么选择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完全错误的,越长大似乎越是这样。

你遇上无法佩服的老师,又为了继续留在能付出行动的社团,必须要保住奖学金,这样真的不容易。现状会一下子改变吗?仿佛也不会。读你这封信的时候,我想起自己喜欢的中学老师,是我见过最聪慧善良的人之一。有一次,不知怎么的,学校突然要拍一个宣传短片,就是那种讲师生和谐的无聊作秀东西。反正学校就带著一些人突然冲到我们班来,然后这位老师就被要求示范讲讲课,我们则要装模作样回答问题什么的。这样假模假样十几分钟之后,宣传小队的人终于走了,老师也擦干净刚刚黑板上的字……一边擦,她一边转过头来,突然对我们吐了吐舌头,狡黠一笑。我们也都跟著笑起来。对于刚刚的一切,她什么也没有说,但大家都知道,她其实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刚刚有表面上服从学校,但不要把这种东西当一回事,我们才不认同这种做法呢。

我后来遇到许许多多处境,都和高中的这次情境很像。我的意思是说,当暂时还没有办法做出突破性的改变,比如现在的你无法转学,或者一面心疼父母辛苦的工作,一面又不尽然认同他们的要求,或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的时候,这时候也许需要一点那种“吐舌头”的举重若轻,这需要很多的力量、耐心,也要有一点幽默感。不容易,但也不是那么的难。“有时候你以为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其实不过是比别人多坚持了两、三秒而已,”曾经有一位工作上的前辈在困境时,这样鼓励过我。当然,这种坚持往深了想,还要去细细分辨到底是历练,还是妥协,是以退为进,还是阿Q精神……表面上看来相似的一个行动,背后的含义可能千差万别,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只待个人自行判断罢。

端现在还没有教育版,但有一些关于学生和教育的文章,虽然对于你来说,可能细致度还不是很够,但你可以搜搜看。网络上应该还有一些独立媒体,会有教育类的报道,如果你搜索到你觉得可看的相关媒体和文章,也欢迎推荐给我们。

我认同你说的,思想不改,制度再怎么改都没有用。影响人们思想的,除了媒体,其实文学、艺术、电影、音乐、建筑、自然……一切美的东西都能帮助人变得更敏锐、独立。前段时间有个台湾作家来香港,叫吴明益,他说,教育常教我们怎么成功,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的人生里起码70%都是困境和失败,教育应该更教我们怎么和困境相处。最近台湾出版两本书我想看,都和人如何面对困境有关,一本是新经典文化的《鹰与心的追寻》,另一本是启明出版社的《史托纳》。《史托纳》我以前读过简体版,这本书被称为蒙尘五十年的经典。纽约客曾经撰文分析过,说美国人太习惯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这样的英雄,Stoner这样看起来庸碌的主角太不对人的胃口了。我看完的时候想,世人大多赞颂“像一块滚石”,偏偏Stoner是“像一块顽石”,不讨好,但我很久没有读过无论顺遂和叛逆,都这样扎实得不掺一点水分的角色了,也很难得。

我的老师毕业时给了我们两个建议,多读书,多锻炼身体。这话转送给你。困倦的时候,去台江边走走,希望河水会给你安慰。

写太多了,就这样吧,盼一切顺利!

在端工作的F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