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从71个香港人的日常行踪理解社会贫富分化

香港人日常移动距离远、流动程度高。不过,人们看似穿越在不同阶层居住区域之间,彼此的互动却很有限。

端传媒记者 张可

刊登于 2016-05-26

一项城市研究用手机程序跟踪香港人的行踪,反映社会阶层分化。摄:罗国辉/端传媒
一项城市研究用手机程序跟踪香港人的行踪,反映社会阶层分化。

现代都市的极速发展,逐渐造成贫富不均及进一步的阶级分化,尤其是类似香港这样人口稠密的超级都市。同一片天空下,彼此为邻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会有多大程度的互动呢?

依照我们的直觉,香港人口密度极高、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应该有更多互动的机会。但研究结果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利用手机数据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并发表于城市政策期刊 Cities。研究者分析从被试人员手机程序里得到的跟踪定位数据,考察香港不同阶层人的行动模式。

居住在低收入地区的人倾向于在其他低收入地区活动,居住在高收入地区的人也习惯在高收入地区活动。

香港城市大学发表于CITIES期刊的论文

研究人员在全港随机寄出3380封邀请信,收到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71名志愿者回应,同意参与项目。71人中,61%在工作,31%是学生,剩下8%则是家庭主妇或退休人员;他们中有52%处于18岁到30岁之间,24%处于30岁到40岁之间,另外24%超过了40岁。

这些参与者需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定位 App,可以每5分钟记录一次自己所在的位置。参与者需要连续7天(包括工作日及休息日)保持 App 开启。另外,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参与者在同一地点停留超过30分钟,也需要在 App 上纪录具体活动内容以及跟谁在一起(在家、学校或工作地的例行活动除外)。

研究者根据 App 的记录发现:

  • 在工作日,参与者平均通勤距离8.8公里,其中有14%的人则超过20公里。
  • 在所有有记录的活动中,最多出现的依次是:外出用餐、逛街,看电影或运动等娱乐活动——特别在休息日,30%的人选择外出用餐,20%去逛街。
  • 此外,研究者利用多重对应分析法(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MCA)得知,外出用餐或进行娱乐活动主要是跟朋友或同事一起,逛街则更倾向于跟家人或独自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81%的人没有在住所附近记录下任何活动——这意味着香港人的日常移动距离较远、流动程度很高。但研究随后指出,尽管参与者每天的行踪看似跨越不同收入阶层的居住区域,但彼此之间的互动却十分有限。

研究者分析了手机程序纪录的1073条上班及业余活动产生的移动轨迹,发现29%的轨迹是在同等收入地区之间移动,其中逛街及娱乐活动占据较大比例。虽然有39%的轨迹是从低收入地区移动到较高收入地区,但主要是上班及拜访亲朋好友。

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 香港的富人与其他阶层的隔离不仅体现在居住地点,还表现在购物、用餐及休闲活动场所;
  • 中低收入人群习惯在同等收入地区活动;
  • 低收入人群虽然前往较高收入地区的机会相对较多,但主要是因为餐饮、娱乐、休闲等设施一般都集中在商场等地,他们与其他阶层的互动仍然非常有限。
3 /4
据香港政府部门统计,有约四分之三的香港人采用公共交通作为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
1 /5
根据2015年公布的数据,香港有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穷线(1人家庭月入3500港元、2人家庭8500港元、4人家庭月入16400港元、6人家庭月入18800港元。月收入低于以上数字的相关家庭被视为贫穷人口)以下。

声音

香港的富裕阶层不仅越来越有钱,还享有最好的学校、网络以及城市设施;穷人则一直被困在机会较少、上升空间较小的地区。

大西洋月刊资深编辑 Richard Florida

来源:CityLabCities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