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不差钱”的顺丰快递为什么要借壳上市?

刊登于 2016-05-24

图为顺丰位于深圳的物流中心。
图为顺丰快递位于深圳的物流中心。

一直对外宣称不上市的中国快递巨头顺丰最终选择了在深圳A股市场登陆。5月23日,A股上市公司鼎泰新材发布公告,宣布将其全部资产及负债与顺丰控股100%股权进行置换。交易完成后,顺丰创始人王卫控制的明德控股将成为鼎泰新材的控股股东。这也意味着,与此前上市的快递企业申通、圆通一样,顺丰选择了借壳上市。

目前鼎泰新材估值8亿元人民币,以2015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顺丰估值448亿人民币,但由于5月3日顺丰在股东大会决议现金分红15亿人民币,本次交易中顺丰作价433亿人民币 。鼎泰新材将以每股21.66元的价格向顺丰股东发行股份,用于抵消两间公司估值的差额部分。借壳方案完成后,上市公司总股本由目前的2.33亿股增至49.09亿股,控股股东则变更为明德控股。

除了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上市,顺丰还计划进行80亿人民币的配套融资,这也意味着新公司的估值将高达521亿人民币。顺丰将向过向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7.25亿股,这笔资金将用于航材购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冷运设备采购和中转场建设等投入。顺丰承诺,2016年到2018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1.8亿人民币、28亿人民币和34.8亿人民币,同比年增长34.32%、28.44%和24.29%。

根据鼎泰新材的公告,如果不考虑配套融资因素,交易完成后,王卫控制的明德控股将持有鼎泰新材股本55.04%,王卫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鼎泰新材将变身为快递物流企业。

2013年9月,顺丰曾接受苏州元禾控股、中信资本、招商局、古玉资本78亿人民币的投资,这也是顺丰上市前唯一一次对外融资,当时顺丰的估值约为320亿人民币。

本次借壳上市后,苏州元禾控股旗下的元禾顺风、中信资本旗下的嘉强顺风、招商局集团旗下的招广投资将分别持有顺丰6.37%的股份,古玉秋创资本则将持有1.27%的股份。此外,四个投资机构将分别派驻一名董事入驻董事会。

融入的资金将深入顺丰核心资源,进一步夯实和强化核心资源的力量,如顺丰信息系统、中转环节及航空枢纽等。

顺丰创始人王卫

2015年,顺丰控股的营业收入为481亿人民币,净利润为16.23亿人民币,稳居中国快递业的龙头地位。“不差钱”的顺丰为什么要上市?

在顺丰借壳上市前,圆通与申通已先后完成借壳上市,登陆资本市场被视为快递行业的新趋势。尽管顺丰在商务件上依然拥有绝对优势,但“三通一达”(申通快递、圆通速递、中通快递、韵达快递)依托低价与电商件的份额,在规模上已经超过顺丰。2013年、2014年,顺丰控股快递业务平均单价分别为23.73、22.54人民币,远高于同期同行业平均单价7.27元和7.49元人民币。对规模日渐壮大的“三通一达”来说,向中高端商务件领域拓展是必然,顺丰无疑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并加速行业整合。

一位北京券商分析师表示,“消费者对快递时效与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并购重组成为快递行业的趋势,资本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安信证券交运行业首席分析师姜明也认为,“从投资的大方向上看,中国快递业已进入整合的加速器,行业长期的集中度必将提高并会出现比肩FEDEX、UPS的超大型快递物流一体化企业,‘自营模式’的顺丰较‘自营+加盟’模式的通达类快递公司仍有相当大的优势。”

754
截至5月20日,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审核企业情况,目前排队的IPO企业共计754家,这也从侧面解释了顺丰为何选择借壳上市。

声音

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

2011年接受访问时顺丰创始人王卫曾表示

行业集中度还会进一步快速提升。价格战是表象,本质是在中国这种同质化的竞争下,只能通过挤压利润的方式扩大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在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过程中鼓励兼并重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快递航母。

一位业内观察人士

顺丰(SF Express)

顺丰控股创立于1993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根据公告,顺丰控股拥有自营全货机30架,外包全货机15架。截至 2015 年12月31日,顺丰控股拥有约1.5万台运输车辆,开通6200多条运输干线和72000多条运输支线,运输线路遍布全国,顺丰还与近3万个合作代办点及超过500 个物业公司展开合作。从 2010 年开始,顺丰也开始拓展国际件服务,目前已开通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蒙古、爱沙尼亚等多个国家的快递服务,以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 B2C 和电商专递业务。顺丰旗下还拥有为其提供定向IT服务的顺丰科技公司、闲置物品交流互助的公益平台顺丰分享,以及非公募基金会顺丰工艺基金会,顺丰也借助其物流体系建立了电商平台顺丰优选。(资料来自网络)

来源:财新网第一财经36氪华尔街日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