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墓碑》作者杨继绳称被新华社禁止赴哈佛领新闻良知奖

刊登于 2016-02-18

新华社前记者杨继绳。
新华社前记者杨继绳。

去年12月,经美国哈佛大学2016届尼曼访问学人(Nieman Fellows)投票,尼曼新闻基金会(Nieman Foundation for Journalism)决定将“莱昂斯新闻良知与正直奖”(Louis M. Lyons Award for Conscience and Integrity in Journalism)颁发给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前记者杨继绳,但杨继绳近日对媒体表示,新华社禁止他前往领奖。

令杨继绳获奖的是他2008年在香港出版的《墓碑》(Tombstone)一书,书中揭露中国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是人为灾难,并称当时至少有3600万人饿死。

该书曾于2013年获得曼哈顿研究所的海耶克图书奖(The Hayek Prize),并于去年获得了瑞典的史迪格·拉森奖(Stieg Larsson prize),杨继绳去年11月还曾前往瑞典领奖。

杨继绳对美联社表示,之所以去年11月能成功出国而这次不能,是因为这次他“提前报告了一下,所以走不了了”。他不愿对事件多作评论,称新华社禁止他接受外媒采访。

另据纽约时报报道,杨继绳称自己的护照虽未被没收,但若违抗具有官方权威的新华社的命令,自己未来的出版计划可能会受阻。

莱昂斯奖联合主席 Hamish Macdonald 和 Debra Adams Simmons 则发表声明,称尚未正式确认遇到问题,将办理一切必要手续,令杨继绳得以在3月来哈佛领奖。

杨继绳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墓碑》记录了20世纪最严重的人类灾难之一(大饥荒)的真实规模。

哈佛大学宣布杨继绳得奖的声明

杨继绳于1940年在湖北出生。1960年代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加入新华社担任记者,2001年从新华社退休后,又于2003年至2015年担任被视为体制内开明刊物的《炎黄春秋》杂志的副社长。

1990年代初开始,杨继绳利用到各地采访的机会,搜集了大量关于中国大饥荒的资料,写成《墓碑》一书。书中详细记录了中国各省饥荒的惨烈情况,并披露官方掩盖证据的行为。

杨继绳在该书前言中表示,这本书是为自己在饥荒中饿死的父亲、一位普通农民立碑,也是为3600万饿死的中国人立碑。

《墓碑》至今未能在内地出版,但“饿死3600万”的数据曾在内地引发激烈讨论。这一数据与1980年代以来学界公认的大跃进期间(1958至1960年)非自然死亡人数相近,但江苏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孙经先称之为“谣言”。

孙经先在其论文中指出,1953至1964年间存在死亡漏报现象,这些漏报的死亡会在某年“一次性补报回来”。他认为,大量死亡补报刚好发生在大跃进期间,而按照他的方法重新调整死亡率后,中国在大跃进期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为366万人。

杨继绳随后发表长文《驳孙经先对<墓碑>的指责》,对孙经先的质疑一一给出数据出处及说明。

经济学研究者 chenqin 也对孙经先提出反驳,称死亡漏登的现象早在30年前就已被发现,并已经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了调整,而按照孙经先的假设所计算出的死亡和出生数字,与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有相当大的矛盾。他表示,经过多方面验算,大饥荒期间非正常死亡在3000万级别“完全没有问题”,呼吁各方尊重事实。

75
杨继绳现年75岁。

声音

这是一部可以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相媲美的巨著。

中国学者徐友渔评价《墓碑》

杨继绳被禁止领奖,显示了中国政治氛围日益恶化。

卫报报道

我对发掘事实有着强烈的渴望……我曾经被欺骗过,不愿再次被骗。

杨继绳2012年对卫报说

大跃进

是于1958年至1960年上半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试图利用本土充裕劳动力和蓬勃的群众热情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场运动最终难以为继,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产业结构畸形和农业生产的不足,加之人民公社刮起“一平二调”的“共产风”,高指标引发的“浮夸风”,以及脱离实际的生产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和干部特殊化风“五风”和公共食堂的浪费,与贪污腐化、强征强抢强占,导致无权势的农民百姓大量死伤受害,最终酿成全国大饥荒的悲剧。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美联社卫报纽约时报开放杂志中国社会科学网共识网知乎观察者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