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

马薇薇,聪明的大脑可以比美丽更火爆

曾经的中国人欣赏渊博的知识、犀利的观点、率真的本性,却鲜少欣赏具有思辨能力的犀利女人。

端传媒记者 吴婧 发自北京

刊登于 2016-01-03

#网红

编按:2015年,网红成了中国互联网热词。什么是网络红人?顾名思义,因互联网而获得巨大的声望、影响力,在某一个圈子甚至整个社会成为大众偶像的人。在网络世界,他们的形象造型、话语和行为生活方式,乃至亲身介入的一些事件,受到网民关注,媒体讨论,街头热议,他们本人在现实生活也可能因网络上的追捧而成为公共人物,进而具有更多活动和言说的空间与资源。2015年年末,随着港星郭富城在微博上高调晒出新晋女友是一名美貌的网红模特,万达首富公子王思聪的女友是“网红”两个娱乐事件的爆出,大陆娱乐圈又掀起一波对网红女孩的热搜和大起底,原本属于中性的“网红”一词,再次与整容、眼球经济、电商和网络推手这些流行热词相结合,光怪陆离,不一而足。

但是,只有漂亮的模特和流行文化中的娱乐达人才可以做网红吗? 商业的喧嚣泡沫之外,我们是否可以更全面地解读中国网红文化形成的经济与技术土壤?是否可以更加准确地解读网络上下,现实与虚拟中国社会的悄然变化?

端传媒用四篇连载的形式,力图呈现一个更深刻和多元的互联网生态,帮助读者看到一些不一样的“网红”,也会梳理网红经济和批量生产模式,解读如何成为一名网红。

马薇薇并不抗拒被称作“艺人”,尽管她此前的称号是“华语辩论圈女辩手第一人”。

2003年,作为主力三辩的她和中山大学队友攻下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她犀利、幽默、反应极快。此后马薇薇一直活跃在华语辩论圈,当教练、做评审、打辩论,直到2014年底,她参加网络辩论节目《奇葩说》,火了。

“喜欢我的人都是聪明或想要变聪明的人,或觉得聪明很重要的人。”马薇薇在一句话里连用了三个“聪明”。“聪明”是她的招牌,除此之外,34岁的马薇薇并不具备爆红于网络的特质──美貌、敢露、勇于和人掐架或热衷于做意见领袖等,尽管她一直半开玩笑地推销自己的“大长腿”。

她在新浪微博上有147万粉丝。这不过是艺人范冰冰粉丝总量的三十分之一,但对一直不受大众关注的华语辩论圈来说,这是史上最壮观的数字。粉丝们叫她“女王”,在她的每一张照片下大呼“美女”,还有人在留言区里请教辩题:“全面开放二胎是不是弊大于利?”

他们搜寻马薇薇以往全部的辩论视频,收集她的辩论发言并制作成《马薇薇金句盘点》,他们叫她“金句女魔头”。在马薇薇的百度贴吧里,粉丝们还会就各种题目接龙打辩论。在这片土地上,辩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过大众。

将辩论和马薇薇推上大众舞台的是《奇葩说》。这档节目于2014年底问世,出品方是视频网站爱奇艺。2015年,当Netflix占据美国人夜晚70%的网络用量时,中国网络视频用户亦超过4.61亿。以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视频为首的视频网站经历过大量购买影视版权、跑马圈地的时代后,纷纷试水成本更低、内容灵活的自制剧。据艺恩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大陆网络自制剧数量将超过1700集。

《奇葩说》无疑是其中的一匹黑马。它在第一季收官时拿下2.6亿次点击量,这个数据在第二季翻升至6.2亿,与《奇葩说》相关的微博话题总阅读量已超过20亿。

“《奇葩说》避免了现有综艺节目过分注重搞笑效果,缺乏观点的短板,又改良了辩论赛过于高冷的缺陷。”马薇薇曾对媒体表示。

谈起自己对2016年的期待,马薇薇说,自己是个很悲观的人,“不认为什么事情活该一定是我的”。

“奇葩”原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近年在网络上被用来形容偏离平常轨道的人或事。节目制作人牟頔曾问过马薇薇,会不会介意被称作“奇葩”。马薇薇说:“你只见过一块绿地,根本没有见过花园,又怎么知道什么是奇葩?”

《奇葩说》具备网络特有的奔放和娱乐精神。主持人马东曾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最会在节目里揶揄选手、抖黄色笑话。常驻嘉宾是音乐人高晓松和台湾主持人蔡康永,也是既有真材实料又会插科打诨。每期一个辩题,十八位“奇葩”辩手分为正反两方“厮杀”,获得最多现场观众支持的一方获胜。

在辩题的选择上,《奇葩说》贴地、有趣,还带着一点点先锋性。比如“丑闻主角就活该被万人虐吗”、“高学历女生做全职太太浪费吗”、“整容会帮你成为人生赢家吗”、“该不该向父母出柜”等。这些原本就吸睛的话题在正反两方百无禁忌的唇枪舌剑中滋滋地溅出火花,伴以颇具娱乐性的肢体动作和不时被消音的脏字──这正是当下年轻人的说话风格。

主持人马东曾这样描述《奇葩说》:“体现人的聪明,而不是人的较劲,兼具有趣和游戏性。”

马薇薇的特质很好地嵌入了《奇葩说》的框架。她的论点又奇又狠,这些刀一样的语言包裹在饱满的笑点内,唰──地扔过去,惊叹声、笑声全都起来了。

在“该不该看伴侣手机”的辩论中,站在“该看”一方的她攻击对方举起的隐私大旗:“都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你跟你的器官讲隐私?”在辩论“催婚是爱还是变态”时,她驳斥催婚的七大姑八大姨们:“他们自己没有自己的生活,却渴望看别人的生活取乐。你想看生殖、看繁衍,去看《动物世界》呀!”在“30岁该追求梦想还是稳定工作”的辩论中,她又现实而冷酷地指出:“如果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话,那全世界都是马云了。多少干手机贴膜的,经过不懈的努力,贴了更多的手机膜。”

她发言时姿态强势,极有节奏,这种颇具攻击性的形象有悖于中国人对女性的传统审美,最初并不讨喜。但几场节目播下来,马薇薇凭借新奇的观点和完备的逻辑扳倒了传统审美。她的粉丝说:“就是被你的利嘴吸引过来的。”

马薇薇在网路辩论节目《奇葩说》发言。

对马薇薇的审美,更像是对思辨魅力的审美。在中国的网络世界里,这是一种资历尚浅、并不蓬勃的美。人们欣赏渊博的知识、犀利的观点、率真的本性,却鲜少欣赏这种思辨能力──它能把每件议题拆开来,展示这个世界和思维的复杂性、多样性,又能凭雄辩说服你每一面都有道理。

一名辩论发烧友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说:“看马薇薇火起来,感觉就好像是一直喜欢的小众歌星突然变得人人皆知的那种惆怅。”这种惆怅或许来源于原本的顶尖辩手走向娱乐化,或许是因为欣赏马薇薇带来的智识上的优越感被稀释掉了。

但不管怎样,马薇薇已成功挤入大众的审美系统。她开始在一些电视脱口秀节目中担当主持人和嘉宾,出席各类颁奖典礼,参加巴黎时装周。此外,她还将拥有一档个人脱口秀节目。辩手马薇薇正在向艺人马薇薇转型,这是一个对多数辩手来说很low的选择。一些辩论圈的朋友私下问她:“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什么要来混艺人?”

马薇薇说:“别人称你为艺人,就和别人称你为苹果电脑没什么区别。每个人身上都有可以被物化的东西。艺人必须把自己物化,因为你把自己当产品的时候,你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

她用“宠辱不惊”来形容自己在事业上的心态。因为觉得律师的工作没意思,这位中山大学法律系硕士生在毕业后去了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当老师。婚后干脆辞职当家庭主妇,开了一家咖啡厅。她的人生选择忠于一条最简单的标准──有没有意思。

“真正的大事不是你理性hold得住的,你人生的方向、你职业的方向、你的伴侣。所以在这些大事上,我是把所有理性因素都考虑进去,最后判断,好不好玩。”马薇薇说。

当《奇葩说》制作人牟頔最初找上门时,马薇薇正在办理离婚手续。为了让自己从“低级”的离婚琐事上分分心,她才决定参加《奇葩说》。

把每一件事拆开来琢磨,是马薇薇的一种本能。“当然,感情除外。”她说。这位“辩龄”超过十年的老辩手喜欢临场发挥,“打辩论对我来说是很日常的一件事,反而是我最轻松的事儿。”马薇薇说,自己拍《奇葩说》从来不做准备。

她的大多数粉丝或许一直没能搞清楚一件事──马薇薇的犀利、彪悍和直率只是她在辩场上的表现,而并非她本人。在其他选手大谈自身经历,拿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举例子时,马薇薇谈林徽因、聊苹果CEO库克,却鲜少拿自己说事。“他们是真性情,我不是。”她说。

马薇薇对生活的要求是,每一天都过得有意思。

马薇薇成长在一个知识份子家庭,父母对她的教育是自我控制、保持体面。曾有朋友在马薇薇心情低落时带她去海边嚎叫,“空无一人的海边,我都叫不出来。”

她的朋友、有“宝岛辩魂”之称的黄执中曾形容马薇薇“外方内圆,以极犀利之言行,蕴极细腻之心思”。

“粉丝爱的一定是你的可取之处。”马薇薇认为,粉她和粉鹿晗这两种行为并没有区别。“人是很脆弱的东西,他需要在一个人身上看到更好的自己、自己的未来或更好的生活。”

但她在乎自己的粉丝有没有智商。2015年7月,相声演员贾玲表演了恶搞花木兰的小品,遭网友抵制,他们声称贾玲的表演是对民族英雄的不敬,要她道歉。

马薇薇发了一条微博说:“首先,花木兰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都不好说,是个艺术形象。其次,一个汉人在鲜卑的队伍中打柔然,到底是哪个民族的英雄,也不太好说。最后,如果颠覆固有艺术形象需要道歉的话,吴承恩同学需要跟世界道歉一百回——毕竟,真正的玄奘法师一没仨徒弟二没那么懦弱。”

这条马薇薇风格的辩论遇到一些网友的反弹,他们在微博下留言说要对她“果取关”(果断取消关注)。马薇薇说:“这时候就是洗粉的大好时机。”

“我身边都是聪明人,我不能忍受和傻子做朋友。”她说。马薇薇觉得,真正的聪明人“能做到的永远比他想要的多。”

这位以“聪明”为旗号的新晋“艺人”正在收割粉丝们的新鲜感和热爱。对她们来说,马薇薇在生活中究竟刻不刻薄、彪不彪悍似乎并不重要,他们想看的是她在辩场上用智商和金句碾压对手。当马薇薇在微博上宣布《奇葩说》第三季开录时,她的粉丝在下面留言:“薇薇姐,我坐等你耍流氓!”

私底下的马薇薇话并不多。“我很少为了活跃气氛说话,”她说。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