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测测看:一餐香港冬至饭,我们吃下多少铅?

香港食水含铅令人人恐惧铅毒,端传媒检测发现餐桌上的三菜一汤也含铅,根据国际和内地标准都严重超标,但根据香港标准却反而合格。

端传媒记者 赵燕婷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5-12-21

#Quiz

市民在街市买餸准备晚饭。摄:王嘉豪/端传媒
市民在街市买餸准备晚饭。

冬至大过年,这一天全家团圆,围炉吃饭是华人家庭的习俗。香港这城市向有“美食天堂”之称,也一直以食物安全水平为傲,当内地和台湾不时闹出黑心食品的安全衞生事件时,香港人自以为饭桌上的美食佳肴都符合国际标准。

然而2015年香港爆发的食水含铅事件,却让香港人突然意识到,原来一家人团聚时,吃一顿饭、喝一口汤,并不安全。

铅是一种重金属,它引起香港公众广泛关注,源于2015年7月引爆的食水含铅事件。7月5日,香港一个政党验出位于九龙启德发展区的一个公共屋邨,四个住宅的食水样本含铅量超出世界衞生组织的标准。消息公布后,政府最初否认,直至7月10日,房屋署宣布由政府化验的食水样本中,也有四个超出世衞标准,最高超标1.3倍。

人们本以为这是单一事件,但随后,本港至少有11个公共屋邨都被验出食水样本含铅量超标。紧接着,私人屋苑、幼稚园和小学,都相继验出有食水样本含铅过量。同一时间,香港医院管理局替受影响屋邨住户中6岁或以下儿童、孕妇等人士验血,发现部分儿童血液含铅量的确超标。有指,人体吸入过多的铅,会影响正常智力发展,潜伏在血液中的铅令全港市民一时间人人自危,尤其是幼儿的父母。

铅量标准不及内地 “ 不合格”变“合格”

铅毒事件纷扰全港至今5个多月,成因仍在调查当中。

港府成立食水含铅超标调查委员会,展开聆讯追查事件。在聆讯中披露的专家报告显示,铅水事件在7月刚揭发时,一名居于一事发屋邨的两岁女童,其血铅水平是6.48微克,稍高于建议水平的5微克;但当她搬离铅水涉及范围后,其血铅水平不跌反升,到10月时竟高达27.3微克。来港作证的哈佛大学专家David Bellinger估计,除了食水的铅以外,这个女孩肯定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少铅的源头。

David Bellinger的说法令市民更加担心,铅量原来无处不在。衞生防护中心指出,铅可存在于电池、油漆、陶瓷、铅锡焊接及汽油的添加剂上,连女士士日常用的化妆品中也有含铅,但专家进一步指出,人体摄取铅的最主要途径,还是每日摄取的食物。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一直定期检验食物的含铅量,过去多年鲜有含铅量不合格的新闻,市民也一直安心食用。然而端传媒发现,总是合格的原因,是背后隐藏“必合格之道”—— 香港的法例对食物含铅量的合格要求,远远较国际标准宽松,达59倍之多。

59
香港的法例对食物含铅量的合格要求,远远较国际标准宽松,达59倍之多。

香港寻常家庭,一家四口,一桌饭菜,究竟会否摄取过量的铅毒呢﹖端传媒便委托了一家政府认可的检测中心,检测了香港市民最常煮食的几种食物。

测试包括香港最常吃的蔬菜包括菜心、白菜;广东人最爱用作煲汤的白菜菜干,还有家常鱼肉,包括三文鱼扒及排骨。抽验方式是每种食物在街市各取三个样本,在无污染方式下运送到化验所测试。

结果显示,三文鱼扒和排骨中没有验出铅量,但在三个菜干、三个白菜和一个菜心样本中,都检验到铅。其中含铅量最高的,是一个购自深水埗北河街街市的白菜菜干样本,每公斤有4.6微克的铅。

测试包括香港最常吃的蔬菜包括菜心摄:王嘉豪/端传媒
测试包括香港最常吃的蔬菜包括菜心

一直关注食物含铅议题的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黄焕忠指出,由于菜干样本是干货,根据国际标准,要先将结果换算为“湿重(wet weight)”,以蔬菜约九成是水份分计算,这棵白菜在未制成菜干前,每公斤应有0.46微克的铅。

根据本港食物含铅量标准,每公斤含有超过6微克的铅才算超标,不过,专门负责协调政府间的食品标准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欧盟、甚至中国的蔬菜含铅量标准却比香港现行的法则严谨许多,这些国际标准订于每公斤不可超过0.1至0.3微克。

换句话说,同一份菜干,在香港“合格”可以出售,但如果在外国,是完全不合格;甚至运往我们一直以为食物安全问题严峻的中国大陆,也会因为含铅量超标而被检控。

含铅量标准比较。图:端传媒设计部
含铅量标准比较。

32年没有修改的规例 如何保障市民健康?

香港的《食物搀杂(金属杂质含量)规例》,早在1983年订立,在所有固体食物中,铅的最高准许浓度都是每公斤6微克,液体食物如奶类等则是每公斤1微克。这规例制定至今达32年,从未作出任何修改。反观国际及中国内地标准,不但较香港标准严格,而且会根据食物不同种类,包括分为鱼、肉、蔬菜等订立不同的标准。

现时香港将全部固体食物中,铅的最高准许浓度,划一订在每公斤6微克,黄焕忠表示,这是以蚝这等风险最高的食物作为标准,未有考虑到不同食物风险并不一样:“蚝这一类海鲜,风险是最高的,但你不会天天都吃蚝,所以国际标准订得较高,是考虑到食用量等因素。不过,一般人天天都会吃菜,把标准与蚝订在同一个水平,那就不对了。”

黄焕忠负责的民间检测中心“香港有机资源中心”过往就定期检测香港蔬菜的重金属含量。在2011年及2014年公布的调查结果,分别发现11个样本和1个样本的香港售出蔬菜,铅含量都超出国际标准,“但以香港标准计算就全部合格,反映这种『不合格变合格』的情况并不罕见”。

又以鱼为例,三文鱼一类的深海鱼,含重金属的机会相对较其他鱼肉类较高,因为铅进入鱼身体后,会积聚在鱼鳃,所以鱼肉含铅的最高准许浓度的设限一般较低一点,以免人体食用后积存。食品法典委员会和欧盟订在每公斤0.3微克,中国和澳洲则订在0.5。

黄焕忠说:“铅会积聚在鱼鳃,如果连鱼肉也检测到高浓度的铅,就代表污染非常非常严重,所以鱼肉的标准不能订得太高,但香港却订在每公斤6微克,那完全是荒谋谬的不合理。”

2015年11月16日,香港,在街市鱼档中待售的三文鱼扒。 摄:王嘉豪/端传媒
2015年11月16日,香港,在街市鱼档中待售的三文鱼扒。

检讨工作长达8年 至今未有定论

国际及中国标准都将蔬菜的最高含铅量订得较低,每公斤蔬菜不可含有超过0.1至0.3微克的铅。端传媒检测的六个菜心和白菜样本,就有两个样本检测到0.2微克的铅。“如果这类蔬菜的标准,都订在每公斤0.1微克,你可以想像,街市可能没有菜心和白菜卖了。”黄焕忠说。

根据衞生防护中心资料,食用含铅量超标的食品,急性铅中毒的风险不高,但长期接触铅,对健康则有一定风险,可能会造成贫血、高血压、消化系统病征、肾功能受损、神经系统受损、生育能力受损和不良怀孕结果。中心又指出,血液含铅虽然无可避免,但血铅水平维持愈低,对健康愈好。

食物含铅量的标准落后,香港政府早已知悉,却始终未有举措去改善。2007年10月,当局曾向立法会表示,“会制定一套全面、清晰和适用于香港的食物安全标准;当局亦注意到有需要不时检讨食物安全标准,以配合最新的国际做法和发展”。及至2011年,食物安全中心成立工作小组检讨法例,但至今相隔8年,仍然未有进一步改善及落实的时间表。

2015年11月16日,香港,市民在街市购买餸菜。 摄:王嘉豪/端传媒
2015年11月16日,香港,市民在街市购买餸菜。

检讨法例工作小组的成员、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何永成表示,小组过去曾数次讨论食物最高含铅量的问题。他忆述,当时成员已讨论各类细节,以蚝为例,就连检测的应该是蚝肉抑或内脏都有商讨:“有成员提出吃的是蚝肉,所以应该检验蚝肉,但重金属主要积聚在肠脏,所以有成员提出应该整只蚝检验,我们专家成员就是以科学角度,解释这些细节。”

何永成表示,工作小组经过商讨后,都认同有需要收紧法例,之后就交由相关委员会讨论,再提交立法会审议。对于多年来仍未修改法例,他指出主要争议点是香港应该跟随哪一个标准:“如果采用较严谨的国际标准,有人担心会影响食品供应,因为香港大部分食物都从内地入口;但如果采用较宽松的中国标准,又有人质疑为何采用较低标准。”

这争论持续至今已经8年,直至铅水事件爆发,香港市民突然发现,一杯饮用水的安全都没有合理法规去保障。

黄焕忠说:“过去那么多年,我们很少关心铅的问题,似乎没有迫切需要修改标准,但现在铅水事件反映当局要懂得保障市民,政府知道哪一种标准更好,其实应该尽快处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