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中国官方承认东北多地GDP数字造假

刊登于 2015-12-13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发布文章,指东北多地 GDP 统计数据造假。摄 : Imaginechina via AFP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发布文章,指东北多地 GDP 统计数据造假。

中国经济近年来增速放缓,官方公布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数据也不断遭受质疑。据新华网12月10日报导, 中共中央巡视组发现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确实存在 GDP“数据注水”问题,按呈报数字显示的发展速度累积计算,部分县城的经济规模甚至超过香港。

地方省市 GDP 之和再次超出全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年度数据来看,此前几年也一直存在这个问题。

央广网今年7月报导

央广网统计近五年中国各省市 GDP 总和并与全国 GDP 数字比较发现,各省总和一直超过全国数据,且差额呈现逐年递增态势。2010年超出额度为2万8138.99亿元人民币,到2014年已增长到4万7804.75亿元,差额已达当年 GDP 的7.5%。

2015年上半年,全国 GDP 为29万6868亿元,各省 GDP 之和为32万3974.17亿元,超出2万7106.17亿元,且半年差额已达到2014年全年差额的56.7%。虽然央广网在报导中提到各地算法不同可能会造成误差,但也指出“地方数据注水是产生差额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哄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

新华网报导东北流传的一副对联

据新华网报导,东北一些基层官员反映部分经济数据造假严重,不仅 GDP 增速、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数据“大水漫灌”,甚至连棚户区改造、居民收入等数据也被篡改。

报导还称,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维护虚高“注水数据”不露馅,甚至采取“无收入来源空转财政收入、有收入来源的列收列支及借款缴税、违规调整入库品种和截留侵占上级收入和违规提前征收税款入库”等更为隐蔽的手段,在公共财政收入上大做手脚。

据《新京报》报导,中共中央巡视组自去年2月开始要求东北三省整改经济“数据注水”问题。在今年8月公布的全国31省份上半年 GDP 数据中,辽宁、黑龙江和吉林分别以2.6%、5.1%和6.1%的增速排在倒数第1、第3和第4。

吉林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振起认为,“如果(当初)统计数据不失真,东北经济发展后劲今天不至于此。”

黑龙江省工信委投资规划处处长官英敏也证实,“有些投资数据至少有20%的水分”,仅黑龙江省自行“挤掉”的投资水分,近两年每年至少数百亿元。

大连市经信委副主任于德虎也透露,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大连市受工业负增长拖累,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经济增速排名垫底。“以一季度为例,工业经济增长为负29.9%,其中价格因素和市场需求不足各占5%,剩下20%是‘挤水分’。”

6.5 %
新华社11月3日发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十三五”(2016至2020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中国总理李克强11月23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演讲时称,中国今年“前三季度 GDP 增长6.9%,全年有望实现增长7%左右的目标”。

声音

近年来各省增长率普遍偏高,有时甚至所有省份的增长率都高于全国,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统计工作,报高不报低。这种现象在各级普遍存在,基层尤为突出。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以前,各地以GDP为主要指标进行政绩考核,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出现了唯 GDP 倾向,“以GDP论英雄”等问题造成了许多负面效应:有些干部以增长代替发展,忽视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有些地方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严重浪费资源、损害环境。

《人民日报》7月10日文章,作者李卫华,工作于华东政法大学政府法治与理论法学研究所

东北经济衰退有很多方面原因,除了产业结构落后外,人口率先出现年龄结构断崖问题也十分严重。多年来,东北地区年轻人生育率低,人口大量外流,使得人口老龄化水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东北的 GDP 造假问题率先曝出来,应该是实在扛不住了吧。

中国网友

GDP

GDP 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料来自 MBA 智库百科)

来源:新京报新华网央广网人民日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