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伊斯兰国

巴黎恐袭中“救命”的社交媒体

在巴黎恐袭后,社交媒体不仅向外传递了求救声,还有叫骂声和争论声。

端传媒记者 宋宁宇 实习记者 左梦格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5-11-15

#伊斯兰国

2015年11月14日,巴黎,巴塔客兰音乐厅发生恐袭后,一对男女在音乐厅外的街道上相拥。摄:Christian Hartmann/REUTERS
2015年11月14日,巴黎,巴塔客兰音乐厅发生恐袭后,一对男女在音乐厅外的街道上相拥。

当Benjamin Cazenoves在Facebook发出第一条求助讯息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被恐怖分子控制的巴黎巴塔克兰音乐厅内,究竟是什么情况。

“我现在在巴塔克兰音乐厅的第一区,情况很严重,恐怖分子的动作很快!里面还有幸存者,但他们(恐怖分子)还在杀人,一个接一个,一楼!快!”

讯息很快得到广泛传播,超过两万次的分享,人们奔走相告,呼吁尽快救人。

大约半小时后,Benjamin Cazenoves发出了第二条讯息,但言语中充满了无奈。

“还活著。还在砍……这是场大屠杀……尸体遍地都是。”

消息再度被大量转发,不久后,Benjamin Cazenoves成功获救。他特意更新了状态,感谢这个帖子的传播引起大家关注,也感谢热心人的帮助。

像Benjamin Cazenoves一样,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中,许多受波及的亲历者以及现场目击者,正是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这一“广播台”,向外界传播著事件的最新进展。除了第一时间传出消息外,报平安、帮助陌生人,都成了社媒的亮眼之处。

而纷杂的消息来源,和多样汹涌的民情,也让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舆论场。不论是“广播台”还是“舆论场”,不可否认在近年的历次类似事件中,社交媒体开始在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助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广播台”与“新闻源”

事发后仅一个小时,即有人发出图文twitter,首先爆料巴黎发生恐怖袭击的消息。接下来的十数个小时内,现场的twitter和Facebook用户不断更新最新情况,让许多新闻媒体将采访的重点,从派人到现场去,转移到搜集社交媒体上的讯息。

由于巴塔克兰音乐厅人质一度被挟持,厅内情况只能由部份传出的被困人员Twitter和Facebook的文章内容获取,可以说,事件中的新闻当事人成为了新闻源。法国以外的媒体更是如此,由于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社交媒体成为外国记者们寻找巴黎恐袭目击者、掌握最新情况的一手信源之一。

在众多社交平台中,Twitter和Facebook一如既往,成为“并生”焦点。

最受关注的是Fcebook的平安信使(Facebook Safety check)功能。当2014年10月16日,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宣布正式推出此项功能时,曾有用户提问,原本设计为让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们向亲友报平安的平安信使,是否会应用到其他事件中。扎克伯格回答说,“将随需要扩展到任何事件中”。而本次巴黎恐袭事件,正是平安信使功能第一次应用在非自然灾害类紧急事件中。第一次应用在自然灾害中,则是今年4月的尼泊尔大地震。

大批焦急的用户,正是通过这项功能,得知亲友的安全,也第一时间掌握了事件波及的地点。

至于Twitter,除了传统的热门标签(hashtag)功能,方便人们查询了解事件外,还在恐袭发生后迅速建立了#Paris attacked(巴黎遇袭)的直播,将不同用户发布的相关消息,整合在一个页面内。

新推出的Twitter Moment功能,来源包括各大新闻媒体和事件目击者和亲历者,将事件的热门推文和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样媒资,整合在一起,以“更易消化的方式”让用户阅读。

Twitter旗下的直播软件Periscope也允许用户视频直播事发地点的情况,数段传播较广的视频片段,正是从Periscope传出。

短短几小时内,#Paris attacked、#PrayForParis(为巴黎祈祷)、#MuslimsAreNotTerrorist(穆斯林不是恐怖分子)和#ISIS Paris(伊斯兰国 巴黎)等关键词,迅速登上Twitter热门标签榜。其中一个被广泛报导的标签,是名为#PorteOuverte(法语,意为开门)的活动。

活动首先由一个叫做Sylvain Deville(@DevilleSy)的用户发起,呼吁普通巴黎人,为陌生人打开家门,收留在本次恐袭事件中滞留街头的人。活动很快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页,参与的市民只要输入自家的地址,就可以让附近有意借宿的人在网页上看到地图讯息,进而依指示找到借宿的地方。据称事发后巴黎出租车司机也曾发起免费载客的行动,但这一消息无法得到证实。

除了两大“巨头”外,Google旗下的聊天软件Hangout,也在事件发生后,宣布在本周末提供免费的巴黎通话服务。

 2015年11月14日,德国,勃兰登堡门在巴黎恐袭后投射了红白蓝三色以示悼念,有悼念人士以手机拍照。摄:Markus Schreiber/AP
2015年11月14日,德国,勃兰登堡门在巴黎恐袭后投射了红白蓝三色以示悼念,有悼念人士以手机拍照。

“舆论场”与争辩

除了传播的快速,社交媒体在“后事件时间”内扮演的舆论场角色同样不能忽视。

社媒平台上针对本次恐袭,迅速展开了有关穆斯林的争辩。Twitter上关于伊斯兰国的讨论量激增,专门打击伊斯兰国网络资产的几大账号下,被“消灭伊斯兰国”、“立即针对伊斯兰国发动网络战争”的评论淹没。

另据媒体报导,伊斯兰国支持者曾在Twitter上庆祝本次袭击。有人引用巴黎遇袭的图片,配上“真主至大”的推文,但相关用户很快遭Twitter封锁。

报导还引用@IFIadvisory的阿拉伯语推文作为证据,称阿拉伯语翻译为#Parisignites(点燃巴黎),是在幸灾乐祸。报导很快引来反方意见。有用户称这句话不过是将巴黎爆炸翻译成了阿拉伯语,“不认为他们在庆祝什么,这样说很怪”。

但话题很快转变为“穆斯林都是坏人”和“穆斯林不是恐怖分子”之争。欧洲接收叙利亚等地难民的政策,更成为双方攻守的焦点。而在人们争论不休时,一篇推文适时地将话题降温。

这条来自Dan Holloway(@RFCdan)的推文写到,

那些批评难民制造今晚巴黎袭击的人们,大概没有意识到,犯下这起罪行的人,正是那些难民想逃离的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