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读书时间

刺痛他们,如同牛虻刺痛一匹马

“从事哲学,并不是去透过一般性意见促使其变得可以被理解,而是去促使动摇、位移、改变、激怒,以及使陈腔滥调闭嘴,以利于流变。”

刊登于 2015-10-05

#读书时间

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

出版社:联经出版(台北)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作者:杨凯麟

文/端生活文化组

用法国的哲学思想,对文字与影像作品进行分析,是这本书在做的事情。

听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在西方思想比较盛行的当今世界,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似乎也都是从西方引进而来。但本书中引用的法国哲学思想比较不同的在于,他主张的是用异者的身份来看待事物。不是以一个西方思想者的角度来看,而是以不受本土语言及规则束缚的异者的角度来看。

这就好像小说中经常出现的灵魂出窍的场景,魂魄漂浮在空中看自己的驱壳。魂魄本身也来自“我”这个个体,但漂浮在空中后,便不再属于“我”所在的世界,变成了这个世界的异者,也就是在从异者的角度,重新看待“我”和“我”与所在世界的关系。

虽然本书分析的对象有东有西,但他主要的侧重点在东方作品上。在书写的部份,作者杨凯麟花了两个章节来分析台湾小说家骆以军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分析,作者探讨了骆以军小说诞生所需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比如,作者认为骆以军在写《西夏旅馆》时并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讲他准备讲一个故事时的准备过程。对故事的入口如此摆放,是造就了《西夏》中交错的时间性的其中一个原因。

如果读者觉得本书有点艰涩难懂,这或许也在作者的意料之内。因为作者在书中写到:“从事哲学,并不是去透过一般性意见促使其变得可以被理解,而是去促使动摇、位移、改变、激怒,以及使陈腔滥调闭嘴,以利于流变。『是为了刺痛他们,如同牛虻刺痛一匹马一样』,苏格拉底说”。

因此,读本书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完全理解法国的哲学思想,而是在他的带领下,换一种角度,用“异者”的方式来重新看待在地作品。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