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读书时间

1949,文化“大爆炸”

在共产党史观、国民党史观与台独史观外,从文化意义上解读“1949”,是杨儒宾探索的新方向。

刊登于 2015-09-19

#读书时间

1949礼赞

出版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作者: 杨儒宾

文/端生活文化组

1949,华人历史重要的符号。

一个年份,分出了所谓“两岸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49,是政权元年,“新中国”诞生;中华民国的1949,是政权转移,“新台湾”出现。两个政权对峙,香港夹在当中,混杂了各种立场、史观。

1949,是红彤彤扬眉吐气当家做主,还是灰濛濛退守岛屿伺机反攻,都是政客的记忆。对普通人,1949,可能是离散、动荡、咫尺天涯。因而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出,赢得不少涕泪唏嘘。

这本书虽从个人经历出发,却是回到“大历史”脉络思考:1949,还有没有更丰富意涵?尤其当台、港两地本土派,都试图寻找自己的历史主体性,极力摆脱中国中心史观的笼罩吞噬。1949作为如此敏感的历史符号,作者杨儒宾俨然将台湾置于大中国历史的脉络中,简直敢冒大不韪。

杨儒宾是后1949大分裂时代生长的一代人。他说他们这一代,“别无选择地,被命运狠甩在东西冲突与古今交会的衔接点上。”蓝海洋和黄土地,是这一代生就带来的命题。

杨儒宾是土生土长台湾本省人。他承认,自己这一代台湾知识分子,在知识来源上是有些共性的:新儒家、西方翻译著作、存在主义文本......其中中国文化是极重要的组成部份。而中华文化的精髓,正是1949,伴随国民党政权来到台湾的。1949年之于新台湾,是有文化意义的。

在共产党史观、国民党史观与台独史观外,从文化意义上解读“1949”,是杨儒宾探索的新方向。华人历史中,大规模南迁,在改变政治格局之外,对文化造成的影响鲜有人重视。杨儒宾认为,1949渡海南迁,可算是足以抗衡东晋永嘉渡江与南宋靖康渡江的三大南迁事件。

台湾学术界继承了民国以来另一种五四精神;完成了中国现代性与西洋现代性的衔接。但这种跨文化经验,该被视为“新中华文化”,还是台湾独立于大陆的“本土文化”,是这本书要面对的挑战。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