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的章魚小丸子

佐餐盛品沙丁魚

網路上販售的明蝦

油脂豐富的白帶魚

宴請貴賓必備的石斑

西非海域的微生物豐富,有世界「最後的純淨漁場」之稱。夜航其中,夜光藻在船頭明滅閃爍,奶白色的銀河下,夜光藻如淚,晶光燦然,若有魚群或海豚行過舷側,魚身便好似披著透明的螢光薄紗,如夢似幻。
但是,西非現在有 的漁產被過度捕撈 漁產也在危險邊緣
「漁獲一年比一年更不好!」 是中國、西非漁民的共同感覺

海洋的災情,延燒陸地。

2016年10月28日,摩洛哥北方城市胡塞馬(Al Hoceima)發生非法漁獲查緝衝突案件。一名31歲青年魚販費克里(Mouhcine Fikri),從當地的漁市場批回500公斤「非法」捕撈的劍旗魚,遭警方查獲。在混亂之間,銷燬漁獲用的垃圾車卻突然啟動,費克里下半身被捲入車內、當場死亡,引爆眾怒......

「俄國、韓國、歐州,每個國家都拼命抓,你不抓?你不打(魚),別人也在打呀!」

三十年來,西非是各海上強權的競逐之地...

「中國就是來這裏激怒了別人,歐洲認為這裏是他們的魚籃子、他們的後花園,只有他們能抓,中國人不能抓。」

究竟誰殖民了非洲、誰吃光了西非海洋,口水戰不休...

為了萬元月薪,他們遠赴重洋,成了西非海上10萬中國漁工城的一份子。兩年回一次家,用微信找姑娘慰藉,甚至最終,埋骨於這「世界上最後一片淨土」

中國漁船30年來在西非的漁船數量變化

1985年

2017年

歐盟與北大西洋漁業組織曾給自己的監控成本算過一筆帳,前者要監控自己成員國的捕魚活動,必須付出3億歐元,相當於漁獲總產值的5%;後者算出的比例更高,監控歐盟船隻的成本超過了總產量價值的7%。

來條「東京活魚」吧?

這家餐廳開業時,塞內加爾的邦交國是台灣,常來的客人是台灣大使館、農技團。二十年過去,邦交國「換成」中國,餐桌上的金門高粱改了茅台酒,鮪魚成了金槍魚,遠赴他鄉的河南人和大連人,卻時不時打起架來...

「這兒(西非)撈完了怎麼辦?沒怎麼辦,就沒有下一個地方可去了唄!」

西非海洋在鬆散的管制、列強的捕撈與全世界對平價海鮮的狂熱需求下,還能支撐多久?最後一片純淨海域,是否有可能避免走向枯竭?

要說服西非各國團結控制捕撈數量、不要私下與中國、歐盟、俄羅斯等國簽訂協議,並不容易。長途運輸的過程,也讓消費者「抵制」運動變得困難重重。

雖然尚未出現實際行動的指南,但關注即改變的開始。地球上最後一片純淨海洋,仍需要你更多的理解與行動,才能逆轉「被吃光」的命運。

  • 採寫:何欣潔
  • 編輯:張潔平
  • 攝影:Pierre Gleizes / Greenpeace、何欣潔
  • 設計:曾立宇
  • 製作:金秋楓
  • 監製:何欣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