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Marineland「最后的日子」 :当法国虎鲸与海豚的未来成为公共议题

当制度与替代方案仍在博弈,时间却以最缓慢残忍的方式流逝——它消耗的不是理论,而是生命本身

Marineland「最后的日子」 :当法国虎鲸与海豚的未来成为公共议题
2025年6月7日,法国蔚蓝海岸昂蒂布 (Antibes)的Marineland,曾是欧洲最大型的海洋主题公园之一,关闭后的公圜鸟瞰图中见到虎鲸 Wikie 和 Keijo在池中。摄:Mohamad Salaheldin Abdelg Alsayed/Anadolu via Getty Images

虎鲸和海豚们的最终宿命一直在牵动着整个法国。位于法国蔚蓝海岸昂蒂布 (Antibes)的Marineland,曾是欧洲最大型的海洋主题公园之一,尤其以虎鲸和海豚表演闻名。然而,该园自2025年1月正式关闭以来,这片原本充满游客与掌声的场地变得空旷荒凉,剩下2头虎鲸和12只海豚,只能在原本表演场地中继续度日。而牠们的最终命运,已经成为一个迟迟无法解决的伦理和法律难题。

从Marineland关闭到留守动物

Marineland 的关闭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首先,关于鲸豚圈养和表演的伦理争议不断升温。自2000年代末起,欧洲与北美公众舆论逐渐转向,反对将高认知动物用于娱乐用途。鲸豚学研究者与动物权利组织不断强调虎鲸和宽吻海豚高度社会化,对深海环境和大范围活动需求极高,圈养环境难以满足其身心需求,生活在人工水池中的个体常表现出磨牙、刻板游动、母子分离压力等「圈养综合症」,鲸豚表演产业逐渐被视为过时甚至残酷的产业。

此外,影视传媒的传播,也让更多公众理解圈养鲸豚的负面效应。2013年,美国纪录片《黑鲸》(Blackfish)引发全球广大回响,片中主角提利康(Tilikum)后来病逝的一系列舆论反弹,促成佛州奥兰多海洋世界(SeaWorld)停止虎鲸繁育与表演的转变;2033年,迈阿密动物园虎鲸「托基泰」(Tokitae,又称Lolita)被圈禁52年后获准野放返乡,却在野放前夕因病死亡,相关故事亦激起国际公众哀恸,法国社会对鲸豚表演的抵制情绪进一步加深。

而在2015年,法国昂蒂布地区发生特大暴雨,洪水倒灌进入 Marineland 园区导致数十只动物死亡,成为该公园经营转折点。事后曝光的水质污染、紧急处置混乱和监管漏洞,让 Marineland 面临全法国舆论声讨的公关危机,也大幅动摇了其「教育与保护」形象。

2016年3月21日,法国蔚蓝海岸昂蒂布 (Antibes)的Marineland外,动物权益组织“善待动物组织”(PETA)的成员身著虎鲸服装,手持写有“释放Marineland 囚犯”的标语牌示威。摄:Valery Hache/AFP via Getty Images

政策压力随之形成。2021年,法国正式通过《反虐待动物及增进人类与动物关系法》( Loi visant à lutter contre la maltraitance animale et conforter le lien entre les animaux et les hommes),明确自2026年起禁止鲸豚娱乐性表演,并禁止繁育目前已经圈养的虎鲸和海豚。这意味着 Marineland 的核心商业模式——围绕表演和互动体验的门票贩售与衍生消费体系——将不再具有合法运营空间。同时,游客数量逐年下降,疫情期间的高额运营和动物维护成本,都使其经济模式难以为继。

在社会舆论、立法约束与财务压力的三重挤压下,Marineland 的动物们已不再被视为「景观」或「表演者」,而成为围绕动物权利、伦理与公共政策讨论的核心象征。面对无法逆转的行业转型,园方最终选择停止对公众开放,将重心完全转移至动物日常照护与转移安置工作上。

设施老化:动物健康风险迫在眉睫

园区自1月关闭以来,一个由40多名饲养员组成的团队留守,为雌虎鲸 Wikie(24岁)、其幼崽 Keijo(11岁)以及12只海豚提供日常照料与行为刺激训练。尽管园方仍费心照顾,却难以顾及来自设施本身的危机。年久失修的水池结构出现持续裂缝,碎石从池壁掉落,每天约有一立方公尺的混凝土碎片被清理出来。

Marineland 负责人帕皮科(Pascal Picot)在采访中警告,这些都对鲸豚构成极高风险:「这对动物来说极其危险。只要有一天它们吞下一块碎片,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但与此同时,园区无法投入长期修复,因为动物迟早都要转移;而转移方案本身,却陷入迟迟难以决策的政治与技术争论中。

转移去哪儿?

当前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被人类圈养、甚至出生在海洋公园内的鲸豚,早已丧失在野外生活的能力。因此将他们重新放归自然,并不是一种值得考虑的解决方案。

针对12只海豚的未来,一种相对可行的方案开始浮现:卢瓦-谢尔省(Loir-et-Cher)的博瓦勒动物园(ZooParc de Beauval)计划在2027年建成一座2.5公顷的鲸豚接收中心,用于研究与保护。设施内含7座水池与模拟自然环境的「潟湖」,海豚将在其中生活,游客可以观察他们的生活,但不会有任何动物表演。

这一解决方案获得法国生态转型部门支持,被视为遵守2021年禁止鲸豚表演法律的「可持续过渡方案」。然而,该设施尚未建成,根据乐观估计,至少还需一年半时间施工,也就是到2027年3月份。只不过对园区内的海豚而言,「时间」本身就是风险。

国际保育组织「海洋守护者」(Sea Shepherd)称,这可能是:「避免海豚被分批送往西班牙、甚至中国再度沦为表演工具的最佳机会。」 但这一方案同时也招来了部分其他动物组织的反对,比如说One Voice,他们则认为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真正该做的方向应是设立海洋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即在这些动物原本的栖息地附近设置保护区,使他们的生活尽可能贴近真实条件。

2025年3月27日,Marineland Antibes 永久关闭后,虎鲸 Wikie 和 Keijo 的命运仍悬而未决。摄:Sipa via AP/达志影像

无处可去的虎鲸

相比海豚的转移路径初步明朗,两头虎鲸Wikie 和 Keijo才是真正的难题核心。在今年10月,Marineland园方特别要求法国政府出面以推动西班牙政府方面同意,希望将两头虎鲸转移至西班牙的洛罗公园(Loro Parque)。

园方在致政府的信中尤其强调:「虎鲸所面临的紧急状况,是客观的、确凿的、无可否认的,」并且援此要求法国政府的介入:「我们确信,如果法国能够向西班牙解释这些动物目前面临的生命风险,西班牙有关科学的部门将会依据『紧急案例』准则接受它们。」

将它们转移至其他海洋公园,虽然从安全管理与护理条件上看是可行方案,却会立即引发新一轮舆论危机,被视为「将问题外移,而非解决」,甚至被解读为商业延续的变相合法化;而让虎鲸继续留在 Marineland也同样危险。随着水池结构不断老化、裂缝增多,每一天的延迟都可能让它们面临真实的生理伤害风险。

11月6日,法国新任环保部部长勒费弗尔(Mathieu Lefèvre)前往Marineland视察,表示将会「研究全部方案」来确保虎鲸的得到照顾。

而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受到煎熬的不仅有动物。留守饲养团队的心理状况也在长时间的拖延中承压,他们长期承受高度压力和不确定性。同样受到2021年动物福利法影响的也包括马戏团中的动物们,马戏团中的动物驯养员的就业和未来也面领着挑战。

美国废墟摄影师Seph Lawless以无人机拍摄的“虎鲸表演”影片截图。

时间与生命拉扯

在这种不确定与拖延的背景下,社会情绪愈发敏感。仅在10月,Marineland 就发生2起非法闯入事件:数名年轻人翻越围栏只为在废弃看台前与虎鲸池自拍。更不用说随着民用无人机的普及,Marineland多次报告无人机侵入航拍水池的情况。近日,美国废墟摄影师Seph Lawless以无人机拍摄的「虎鲸表演」影片也在社群爆红,再度激发全球网民激愤。但训练员为保持虎鲸娱乐而继续维持的行为丰富化训练,该摄影师却为了戏剧效果而剪除,谎称虎鲸「看到无人机自动开始表演」,亦引来批评。

如今,在早已空无一人的看台前,虎鲸仍会按指令跃出水面、旋转、再落回水体;海豚也依旧完成曾经能够引发掌声的动作,只是再没有回应。表演被取消了,但表演的身体记忆仍在重复。园方表示,这些活动目前作为对动物的疏导和消遣,有利于牠们的心理健康。

如今,动物表演终止,观众的掌声消失,产生的是更多的问题:人类是否有权将高度智能的海洋哺乳动物长期圈养于封闭空间?当法律推动行业转型,社会与机构的适应速度是否足够?在动物福利、经济利益、文化情感与公共政策之间,谁有最终决定权?

Marineland 的困境不是孤例,而是全球走向「后表演时代」转型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节点。当制度与替代方案仍在迟疑与博弈,时间却在以最缓慢而残忍的方式流逝——它消耗的不是理论,而是生命本身。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