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缅甸台资厂的一场罢工:后政变时代,“缅甸制造”的工人困境

仰光产业园区近九成的外资工厂为中资背景,因此,“快点”成了大部分工人唯一记得的汉语词汇。

缅甸台资厂的一场罢工:后政变时代,“缅甸制造”的工人困境
一家位於緬甸的中资制鞋厂。图:作者提供

编者按:2025年5月,位于缅甸仰光的一家台资鞋厂爆发罢工,约4千名工人在厂内抗争,要求提升工资。在2021年的军事政变后,缅甸经历政局动荡、通膨飙升、电力短缺、强制征兵、洪水地震等人祸天灾,使劳工长期处于饥饿与恐惧之中。仰光作为军方控制下“唯一安全的城市”,其产业园区为外资聚集地,近九成外资工厂为中资背景。这些企业多半仰赖退役军警管理员工,并与地方军警建立密切联系,以便在突发事件时迅速介入“维稳”。在极度恶劣的工作环境、资方与军警的联手打压下,爆发了多年未见的大型罢工。

本文为“后政变时代的缅甸工人”系列报导的上篇,走进罢工运动现场,探讨缅甸工人近年所面对的多重困境,纪录他们如何在种种不利条件下团结抗争。预计于下周刊出的下篇,将梳理缅甸工人运动的历史脉络,聚焦工会如何在军政府统治下普及法律知识、挑战性别秩序,延续后政变时代缅甸工人运动的火种。

政变后的罢工

“涨薪!涨薪!……”5月14日中午,在仰光莱达亚产业园区,一家台资工厂传出了这样的喊声。最初有十几人,然后几百人,不断有工人放下手里的活走出车间,加入罢工运动。

这家工厂于2014年在在缅甸正式投产,全名为“昌亿有限公司”,是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的主要代工厂之一,也是目前缅甸规模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厂,有超过6200名员工。而莱达亚是仰光最早建立也是最大的产业园区,遍布外资背景的制衣厂、制鞋厂;也是仰光的西南门户——连接目前正频繁交战的伊洛瓦底省和若开邦,自2008年纳吉斯风灾以来容纳了大量来自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移民和气候难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