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外企裁员潮:大家还能“都有美好的未来”吗?

一名今年刚被裁的前外企人感叹:“今日不同往日了,今日中国的外企,就像49年的国军。”

外企裁员潮:大家还能“都有美好的未来”吗?
2021年4月15日,中国北京,季节性沙尘暴期间,一名妇女在窗边眺望中央商务区。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编者按】美国总特朗普于4月3日发布行政命令,为各国增设了不同关税税率,其中,中国大陆为34%。连同此前的20%,美对中关税总税率达到了54%。在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增设对美关税后,这个数字又于4月7日和9日接连涨到104%和125%,最终定格在145%,其他国家与地区则暂时调整为10%。

“对等关税”政策的提出和两国之间带有报复性质的来回加码,不但引发了股市的激烈变动,也引起了各行业的关注和担忧。出于“降低成本”这一目的而选择在中国出资建厂、开展业务的外企同样受到了波及,凯杰等多个外企公司发出了声明,称会采取“启动全球供应链应急响应机制”等方式,以应对时局的不稳定。

政策的影响往往会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得到体现,但对于外企的前景,许多人却一致不报期待。一些观点认为,“高关税的稻草,终会压在外企身上”。

事实上,早在特朗普发动新一轮关税战之前,外企在中国的发展似乎就已经陷入停滞。自2023年开始,外企加速“告别”中国。与2010年代初期撤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这一次以中高端产业为主,包括知名科技企业惠普、IBM、思科等和传统汽车企业本田、三菱等。

除因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外,近几年外企的撤离更多出于对中国经济放缓、贸易战、疫情期间中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安全等考虑。为了挽救外企对中国的信心,2024年中国政府集中出台不少文件与措施,提出服务业扩大开放、制造业准入“清零”、保障外企国民待遇等。

但短时间内,这些措施并不能扭转外企集中撤离加剧的失业问题。尽管有众多“民族企业”填补了中高端制造业的空白,但曾经大力倡导狼性文化、996福报、35岁定律的中国大厂,早已深刻扭曲了中国职场。对普通人来说,外企的离开意味著优质就业机会的减少,在日益“本土化”的过程中,外企职场文化也被“内卷”与“内斗”同化。

而在近几年中国民族主义日益高涨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开始对外企“祛魅”,曾经充满光环的“外企人”被认为竞争力不如本土从业者。在失去了有尊严的工作后,他们正在痛苦地适应“不把人当人”的本土企业。

2025年4月9日,中国北京,证券商内的屏幕显示着股指信息。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遍地裁员:“今日的外企,好像49年的国军”

裁员的决定抵达时,赵檬没多追问理由。她木然地登出带有公司后缀的outlook、交出工牌,往六人同事小群里发了这个消息。再打开,是一连串的“恭喜你”。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