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在中国各地兴起又被官方整治的“俄罗斯商品馆”,是怎么一回事?

尽管有种种基础设施搭建上的困难,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量及其所占份额几乎一直在稳步增长。

在中国各地兴起又被官方整治的“俄罗斯商品馆”,是怎么一回事?
2025年1月4日,江苏省如皋市,人们在一家销售俄罗斯产品的临时商店购物。摄:WU SHUJIAN/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12月,关于“俄罗斯商品馆”的舆论在中国大陆社交平台上发酵。

事件起因是24年下半年以来,大陆各地大量涌现了各类“俄罗斯商品馆”、“俄罗斯国家馆”等声称销售俄罗斯进口商品的店家。无论是旅游景点附近,还是大型商场内部或中庭,乃至普通居民区商业街,都有可能见到类似商店。它们往往采用显眼的俄罗斯国旗配色,加以一些套娃、熊等刻板印象中俄罗斯特色装饰,店内外还张贴着“战斗民族”、“硬核好物”、“乌拉”(俄语“万岁”)、“哈拉少”(俄语“好”)之类的标语。

然而,俄货店很快引起舆论争议。许多消费者发现,店内商品价格往往远高于网上售卖的价格,且其中许多产地并非俄罗斯,甚至就在中国。一些社交媒体上的俄罗斯籍播主也发布探店视频,拿起各种商品然后称“这个我在俄罗斯从来没有见过”,有一位播主甚至被轰出店外,该视频被广泛传播。

很快,“割韭菜”、“智商税”等术语就开始被拿来和这些俄货店挂上等号。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