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在2024年9月下旬中国决策层加强经济政策“紧迫感”后,11月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闭幕,公布最新的接力财政政策。 然而,外界等来的不是翘首期盼的经济刺激,而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十万亿地方债化债新政。
也就是说,中央并没有为提振内需“放水”,而是带来纾缓地方财务的“通渠”。
根据方案,地方政府用作化解官方定义的隐性债务的资源大幅增加。 (中国官方称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在官方债之外,以财政资金偿还或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 )财政部部⻓蓝佛安解释,将一次性提升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六万亿元,分三年实施,用于置换各类隐性债务; 另外自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安排八千亿新增专项债用于化债。 换言之,这次新政合计增加十万亿显性债务资源予地方政府,用作化解隐性债务。
在过去十余年,中国地方政府通过官方和非官方的方式大举借债,撬动经济发展,将借债搞建设看作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但亦引致债台高筑、爆雷隐忧和偿还压力等问题。 同时,交织在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地方企业、银行体系之间的地方债务,更有可能演变成系统性风险的危机。 在这之前,中国政府已发起四轮化债行动,而这次化债新政固然力度空前,但也只是延续过去四轮化债方案的大方向,其影响不单事关地方经济的前景,亦反映央地博弈的最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