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从哈蒂到沙白:欧洲视角中的死亡“特权”与“权利”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方式——或者索性拒绝讨论——则折射出社会对于生命本身的态度。

从哈蒂到沙白:欧洲视角中的死亡“特权”与“权利”
2024年5月31日,法国马赛​​圣伊丽莎白诊所,一名护士触摸病人的手。攝:Manon Cruz/Reuters/達志影像

2024年10月24日,上海女子沙白在瑞士通过辅助自杀手段离世,并留下一系列视频解释自己的生死观和价值观,在中文互联网上先是引发众多惋惜和赞叹之声,随后又引发一波口诛笔伐。斯人已逝,音容杳然,但安乐死、辅助死亡、辅助自杀等话题由此再度进入公众视野(三者在伦理和法律后果上有区别,但鉴于在“尊重当事人求死意愿”这一本质上没有根本差异,本文不作详细辨析)。

沙白之死不仅让人回想起2018年罹患胰腺癌而求死的台湾著名体育主播傅达仁的先例,而且就在近一年来,法国和英国都曾出现过类似的著名人物寻求辅助自杀的事例。但相关人物并不满足于“一死了之”,而是在生命最后时刻向主政者喊话,努力让自己的死亡成为推动公众进一步正视、社会心态进一步开放的契机;公共舆论也没有沦为一场失焦的混战,并且得益于政治上吐故纳新的契机,在制度层面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在英国,罹患晚期肠癌的53岁女子宝拉·马拉(Paola Marra),今年3月20日在瑞士通过辅助自杀结束生命。在临终之前,她留下一段视频,批评英国在有关安乐死法律上的保守态度导致“不公且残忍”的局面,并给英国各政党领导人发出一封公开信,呼吁他们尽快在议会中推进安乐死和辅助自杀合法化进程。在法国,著名歌手弗朗索瓦丝·哈蒂(Francoise Hardy,亦译阿迪)因喉癌于6月11日去世,享年80岁。哈蒂之死并不是安乐死或者辅助自杀造成的(因为她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支撑出国旅行),但她本人在生前曾多次表达相关愿望,尤其是2023年12月17日曾公开致信法国总统马克龙(马克宏),要求能尽快让安乐死在法国合法化。

随着现代医学和科技的进步,亿万富翁斥重金推动生物技术突破、甚至亲自上阵通过“换血”和基因改造等方式延缓乃至逆转衰老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不死”似乎正在成为富人所竭力追求的一种特权(尽管眼下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在生命的另一端,虽说“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一个平静的、有尊严的、免于极度痛苦的死法,同样是可遇而不可求。“安乐的死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特权”,与经济实力、法权身份、舆论关注、社会观念等高度相关,而非人人可以获得的“权利”。正是在这一点上,宝拉·马拉和哈蒂都意识到自己的“特权”。她们寻求的不仅仅个人的解脱,同时也是“为民请命”,呼吁当局重视和自己一样饱受疾病摧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可怜人。但在华人世界,这一话题还远远没有得到相应重视,甚至受到刻意压制。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