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香港十年:雨伞运动里的中学生,那些曾经“被时代选中的细路”

“我觉得上天安排他们承受这么多的苦难,最后会有好事情发生的。”

香港十年:雨伞运动里的中学生,那些曾经“被时代选中的细路”
2014年,香港中学生在雨伞运动现场留下的影像。

【编者按】从2014年到2024年,个体与社会、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剧烈碰撞,迸发出对庞大体制和个体生命的许多诘问。香港由雨伞运动走过十年,是时候沉淀出答案了吗?

十年的时间,足以见证香港社会民众潮涌潮退,各种思想和行动也历经多重的拆解和重组,在不同人的生命中打开了、关上了许多门。 驻足这地回首,或许仍然没有答案,但我们尝试去描绘十年如何过去,又如何存在于每个个体当下的一呼一吸,成为未来的寻路依据。此文为端传媒“香港十年”专题系列第三篇,共六篇报导、影像、访谈及互动专页陆续推出,敬请留意。

十年前的雨伞运动里,经常出现穿着校服的中学生,他们的身影甚至成为运动的标记,引发“学生光环”的争论。这篇专题访问了4名香港青年,他们是十年前处于运动中心的中学生,生命由此开启巨大的变化,并各自走入了不同的路径。

沉淀过去的经历,他们有人思考疗愈的可能,有人认为自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大人”,有人希望继续省思新时代下怎样去创造,也有人跑到加拿大一个角落希望专注照顾自己。

当十多岁的生命,在成长时期遇上外在社会的剧烈变动,加上内在不断更新的价值观,他们长成了哪种模样?他们还喜欢自己吗?他们如何和自我对话,理解自身的改变?以下是经过记者整理的受访者自述: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