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电影人要改编大江健三郎有多难?大岛渚也不算成功?,要被电影改编

存在主义和社运下人性跌宕的主题日渐退潮后,尽管大江健三郎声名与日俱增,却缘何不再受到太多导演青睐?

电影人要改编大江健三郎有多难?大岛渚也不算成功?,要被电影改编
日本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1935-2023)于本月3日逝世,终年88岁。图中大江于2012年出席巴黎书展开幕式。

不记得谁跟我说过,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其实很容易改编拍成电影的,我立即问为什么。因为就是那个什么“怪诞写实主义”啊,对方说。啊,是吗?当时我不以为然,现在大江离开我们了,我始终保持自己的看法——不是的,大江的小说要搬上银幕,一点也不容易。

某程度上,我明白来人立论基点何在。写实主义既是文学,也是电影创意发挥的主要路径。一方面,现实提供最多创作素材和养料;另一方面,现实主题的直接呼应、叙事世界的现实对应,均是读者或观众最方便、最有效、最能一头栽进作品,欣赏、品鉴、分析、批判的孔道。大部分人喜欢上文学都是由阅读写实主义作品开始,而电影一度因战乱而失去创作活力时,也是靠新写实主义运动得以复兴的。

大江健三郎的私小说创作取材自本人十二分真实的生活体验,笔触和技巧都是熟练的写实主义。可是,无论是他笔下角色,抑或他自己的人生经历都并不寻常,每每在平常之中突出奇峰,渗出况味;所谓怪诞,并非魔幻(fantasy),但又著实营造出、散发出文学和其他艺术所共许的魔幻时刻(magic moment)。电影剧本最重视这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可谓一拍即合,乃有大江作品很适合改编成电影这想法。

发生学上,“大江电影”的出现又的确颇早,而且仿佛是一窝蜂的,几乎可以看成一股潮流。蔵原惟缮的《我们的时代》(1959,改编自大江1959年同名作品)、增村保造的《伪大学生》(1960,改编自大江1957年的短篇小说《伪证之时》)和大岛渚的《饲育》(1961,改编大江1958年同名短篇小说)——基本上一年一部。《饲育》更因是大江摘下芥川奖之作,几乎闹出双胞——据说新藤兼人已写了一个剧本,只是大岛渚快他一步成事。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