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大陆精英热捧香港优才计划,可以缓解香港人才荒吗?

对不少人而言,香港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身份、“一个过渡”;另一些人则还在犹豫,香港真的有好机会吗?

大陆精英热捧香港优才计划,可以缓解香港人才荒吗?
建筑工人与香港的维港景色。

编者按:这是专题“星港竞争”的第三篇。我们在第一篇通过数据对比新加坡和香港的实力,第二篇追问香港金融人为何转战新加坡。第三篇我们回到香港主场,关注港府今年10月公布的人才新政如何吸引到渴望“润”出来的大陆精英,并尝试追问:这场“你情我愿”的结合中有哪些未解的问题。

11月,经历上海封城的黄璐申请了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下称“优才”)。她今年30多岁,毕业于复旦大学,在金融业工作逾十年,帮创科企业做融资。2020年末,蚂蚁集团的上市被紧急叫停,随后反垄断风暴席卷中国互联网。“买方不投了,很多生意做不了”,黄璐说。清零政策令情况雪上加霜,她一年损失两百多万人民币,“没办法到处跑,不知什么时候住的楼就封了,干不了事。”

黄璐感到抑郁,她想找个防疫政策比较自由的地方,一个几年前移居香港的朋友介绍说可以来这边,黄璐想到自己工作常常要去深圳、广州,香港比较近,倒也适合跑动。

严厉的防疫政策催化了中国大陆“润”的潮流,香港人才新政则向渴望“润”的人抛出橄榄枝。今年10月,香港新任特首李家超在首份施政报告中披露,过去两年,香港流失约14万劳动人口。报告释出多项有利于中国大陆及海外人才赴港的政策,包括取消“优才”配额,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将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长至两年,更将这一计划扩展至香港大学大湾区校园的毕业生。

“施政报告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咨询优才的人一下子激增。”许芒是一位境外资产配置专家和移民专家。她说今年经手的案子至少是往年的两倍,客户们“像团购一样”,抱团来申请香港身分,他们把优才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说“这挺好的,你也弄一个吧”。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香港于2006年推出,旨在吸引高技术人才来港定居。获批的申请者无须在赴港前获得本地雇主聘任。优才采用打分制,所有申请者须首先具备要求的学历及语言能力。每年配额1,000个,2020年增至每年2,000,2021年增至4,000。港府宣布将于2023年起取消配额。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