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书摘:从全球史角度,如何理解毛主义?

这个故事的结局就像开端一样。

书摘:从全球史角度,如何理解毛主义?
2006年8月12日,贵阳,居民在中国前领导人毛泽东雕像前跳舞。

本文为麦田出版社新书《毛主义》的前言,端传媒获出版社授权转载。

一九三六年的秋天,美国记者海伦(Helen)与爱德加.史诺(Edgar Snow)住在北京一座宽敞的四合院里。海伦年近三十,体态纤瘦,容貌姣好如好莱坞明星。她静下心来,开始晨间的写作。这时,前门突然打开,爱德加走了进来,她四个月没见到丈夫了。六月以来,爱德加前往中国西北部的中国共产党党部后,几乎音讯全无。如今,套用海伦一贯犀利的描述,他“那灰白的胡须后面,露出傻乎乎的笑容,俨然就像一只吞下金丝雀的猫”。他戴著一顶“褪色的灰帽,帽子前方有颗红星”,兴高采烈地在家里手舞足蹈,并向家里的中国厨师点了一份丰盛的美式早餐(蛋、咖啡、牛奶)。他的行李装满了笔记本、底片以及两万字的毛泽东访谈笔录。接下来那几个月,他会根据这些资料写成《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那本书将畅销全球,不仅奠定了史诺的职涯,也将使他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记录者,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国际舆论之间的桥梁,也一举把毛泽东推向国际,变成政治名人。那本书将把毛泽东的思想以及他的革命传播给印度的民族主义者、中国的知识分子、苏联的游击队、美国总统、马来亚的叛乱分子、反种族隔离的战士、西方的激进分子、尼泊尔的叛军,以及许许多多的其他人。《红星照耀中国》可说是全球毛主义的滥觞。

《毛主义:红星照耀全世界,一部完整解读毛泽东思想的全球史》

作者:蓝诗玲(Julia Lovell)
译者:洪慧芳
出版社:麦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2.01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