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爱国”与“爱党”的重塑:《觉醒年代》是如何让中国年轻观众热泪盈眶的?

这部“神剧”,折射出习时代主旋律作品、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关系,也让爱国爱党变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

“爱国”与“爱党”的重塑:《觉醒年代》是如何让中国年轻观众热泪盈眶的?
《觉醒年代》剧照。

【编者按】对中国自信,是当下民族主义最外显的特征之一,从政治精英、知识阶层,到大众,近年来都不断对此进行表达、竞争注意力。同时,互联网也成为了各种论述、号召汇集,动员、举报频频发生之地。端传媒评论组推出专题,从理论到行动,从个体到组织,解析现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生态。

今天这篇文章聚焦今年的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一个重新讲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建党的故事,是通过什么样的话语体系,深深地感动了当下中国的年轻人?

在当今中国的舆论场,爱国情感的高涨是最外露的特征。这种情感的产生,并不仅仅依靠国内舆论场的视频文章,还有另一个文艺作品的源头,即主旋律影视作品。他们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文艺载体。

在这些年芸芸众多作品中,“建党百年”献礼片《觉醒年代》无疑是最成功的作品,他被誉为“永远的神”,豆瓣评分9.3、微博讨论超过26亿,稳坐收视率榜单的前列。更重要的是,这部讲述中共建党历程的党史正剧不但俘虏中老年观众,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破圈”走进年轻观众的世界——根据优酷的数据,在《觉醒年代》的观众画像里,35岁以下的青年观众占比接近六成;在社交媒体上,更有很多年轻人自发“安利”(流行语,指强烈推荐),将电视剧截图做成有趣的表情包和原创漫画,并在弹幕上留下慷慨激昂的“小作文”。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