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香港文学”只有粤语吗?香港作家们为何对一本粤语文学期刊持有异议

“要把政治情意结和学术分开。政治情结值得尊重,但我担心混淆它和学术,会扭曲了文化的问题。” ——陈智德

“香港文学”只有粤语吗?香港作家们为何对一本粤语文学期刊持有异议
《回响──粤语文学期刊》。

以母语书写文学,在不同的华文地区都有人实践、探索,比如台湾有台语、客语、原住民语的文学创作。这类创作的萌生和兴衰、提倡和争议,每每和语言政策、身分认同等因素有关。在香港,粤语是主要人口的母语(根据2015年香港统计处发表的报告书,6至65岁的本地居民中,88.1%以广州话为母语),而粤语入文就是由来以久的香港书写传统。其中香港作家董启章的《时间繁史‧哑瓷之光》、黄碧云的《烈佬传》在香港和海外文学界都广受肯定,它们都采用了大量粤语;另一边,网络上则不乏贴近大众的粤语创作,如“纸言:香港小说文章网”、“连登讨论区”的“讲故台”,都颇受欢迎。近日又有《回响──粤语文学期刊》出版,其自我介绍中写:“《回响》系一本属于香港人嘅粤语文学期刊,有一半嘅内容系粤语小说,另一半嘅内容系其他类型嘅粤语文章。”这更令粤语与文学的关系成为一时热话。

文学社群对粤语文学期刊的反弹

“不必预设标准,说写多少粤语才是香港文学。有人可能不自觉地受粤语影响,有人自觉地用多用少,都应该是自由地去做。”

今年5月,《回响》在香港众筹出版,筹得金额超出了目标五倍以上;7月初出版创刊号,3500册大约在两周后售罄。《回响》支持者众,的确不负命名者的寄愿。而杂志的诞生,或许源于对教育语言政策的反应。例如编辑阿择质疑香港的普教中(用普通话而非粤语在学校教中文)政策,担心粤语的地位受到怀疑,并主张问题源于大家不能写自己的语言。而网民和读者的支持,显然与近年捍卫粤语的风潮和应。2014年,以捍卫粤语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港语学”创办广东话征文比赛;2016年,书籍《香港语文──听陈蕾士嘅秘密》出版,尝试用粤语改写香港中学中文科范文;2017年,香港大学生会刊物《学苑》以“香港新文学运动”为题,提倡“以香港话写作”;今年,“粤字改革学会”在 Facebook 提倡为粤语创立自己的文字体系。这些热情的探索,似乎与香港自2014年以来的政治环境、社会运动等息息相关。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