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产地直击:ECFA十年,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成功了吗?

十年前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后,于得到对岸“让利”的众多台湾产业中,石斑、兰花的讨论热度可说数一数二。十年过后,我们走访了台湾南部的鱼塭、兰花业者,他们如何评价这个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产地直击:ECFA十年,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成功了吗?
2011年1月31日台北,一个男人拿著兰花在台北的花市上。

【编者按】在新冷战局势成形、台海局势日益紧张的此刻,端传媒推出“新冷战下的两岸关系”系列专题,回顾两岸停火四十年来的重要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件。今日刊出的是十年前(2010)所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深度追踪,后续将有两地婚姻、陆生十年、官方交流等报导,回顾这四十年来“和平的假期”中,两岸之间的接触、交流、冲突甚或两相冷对的旅程。

2010 年 6 月 29 日,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并于同年 9 月12 日生效,迄今即将届满十年;ECFA 的支持者当年在宣传时,曾经使用“黄金十年”一词,来向台湾社会推广签署 ECFA 的正面效益。

然而,以 ECFA 开启两岸交流黄金十年的愿景,却在启动不久之后,就因 2014 年的“三一八学运”、以及 2016 年蔡英文执政而迅速降温,而 ECFA 后续在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等领域的协商,也随之停摆至今,导致 ECFA 成为一个只剩“早收清单”的贸易协议。

ECFA 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就算建好了,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买得起车、开得上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