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再解《港区国安法》:人权保障与审讯公平,到底有没有空间?

我们须在不确定性之中寻找确定性,运用香港法律中的法治原则,尽可能保障个人权利和审讯的公正性。

再解《港区国安法》:人权保障与审讯公平,到底有没有空间?
2020年7月7日凌晨,采用铜锣湾维景酒店一整座作临时办公室的驻港国安公署,由工人架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

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下称“《国安法》”)正式于香港刊宪实施,7月6日,港府刊宪公布《港区国安法》第四十三条实施细则,7月8日,驻港国安公署正式挂牌。这星期来,无力感与惶恐困扰著很多香港人,人们为《国安法》进一步侵蚀个人自由与权利感到忧虑,担心动辄就被扣上危害国安之罪名。一旦被落案起诉,香港的司法制度是否还能确保审讯能公平公正地进行令人担忧,《国安法》中“不受司法复核”、“不得保释”、“闭门审讯”、“没有陪审团”等规定与字眼,也教人闻而生畏。

《国安法》虽订明《基本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下称“ICCPR”)及《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下称“ICESCR”)中的人权保障条文继续适用,但其第五条又订明“应当坚持法治原则”,令人忧虑实质保障几何。

《国安法》无疑对香港的自由和法治构成影响。然而,与其让自己一直活于恐惧之中,我们更须在不确定性之中寻找确定性,让香港的普通法制度逐渐消化这一部法律,运用普通法中的法治原则尽可能保障个人权利和审讯的公正性。只有更了解这一部法律,我们才能继续正当地行使我们的自由和权利。

《国安法》,可作合宪审查吗?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