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区议会选举大败后,香港建制派政党内部开始针对2020年立法会选举作出部署,较明显动作是在反修例风波后,不少建制派大力发展网媒、开设 YouTube 频道,不时拍短片论政,建立网上舆论阵地。今年年初建制派则开始协调订立立法会选举出选名单。
在香港选举分析中,常有论调强调“地区桩脚”的作用,指在地耕耘对候选人得票有正面帮助,是在选举中胜出的重要基础。此论调在2016年立法会选举,民主派多位无地区桩脚支持的素人高票当选之后,被证明尚有商榷空间;而2019年区议会选举,民主派在全港多个建制派盘踞地区大胜,亦为这一理论提供更多论证机会。
在区议会选举大败后,建制派政党失去大部分社区阵地,冲击现任议员连任实力,亦令尚存地区桩脚议价能力大增,影响建制派政党部署。观乎香港日前的政治动向,可见原有建制派力量正进行重组与调整,同时政党内部矛盾浮面。建制派在失去大量地区桩脚后,能否保持得票与动员配票能力,将对今年度的立法会选举中建制派的选情,有关键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