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要在未来五年间使700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一场被写入“十三五”(指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列出2016-2020年政府工作重点)的“脱贫攻坚战”随后席卷全国,2016年至2019年,中国累计发放3800多亿(人民币,下同)专项扶贫资金,除了各级政府、事业单位被要求派干部下乡扶贫,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亦被动员起来出人出力。与此前多年的模式相比,这场扶贫运动被要求做到“精准”,“脱真贫,真脱贫”。
这场消除贫困的运动赢得国际社会大量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表示:“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纽约时报》则报道,一些学者担忧习近平的计划更像是制造头条而非为贫困群体带来持续改变。还有声音认为,脱离中国设定的贫困线不代表真正脱贫。中国的贫困线从1985年的人均年纯收入200元增至2015年的2855元,涨幅14倍;但与此同时,GDP增长95倍,生活成本更是日益趋高。此外,扶贫过程也不时曝出丑闻。2016年和2017年,审计署抽查700多亿扶贫资金去向,发现约1/10的金额出现贪污、挪用、数据造假等问题。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测算,截至2018年底,中国只剩1660万人尚未脱贫,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只剩下最后一步。这场脱贫运动真的有效么?中国式脱贫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参与其中的一线官员怎么说?端传媒在今明两天推出专题报道,解析中国脱贫战的理想与现实。本文是专题的第一篇,以中国西南的一个村庄为样本,记录贫困户、脱贫官员等不同角色在一场荒诞脱贫战中的故事。今天发表的另一篇评论《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做了什么?会如何改变中国社会?》,则梳理了这场脱贫运动会如何改变中国社会,请点击这里阅读。
69岁的杨明偶尔还会“听”到鸡的惨叫——半年前,家后院鸡栏里的90多只鸡,就是忽然“咕咕咕咕”叫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