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反修例运动以来,香港的“教育”常常成为港府及中央的批评对象,大中小学生关注甚至参与社会运动,也成为一些家长担心的“问题”。香港中文大学段崇智与学生的几次对话及其后发表的校长信,在本港固然受到欢迎,但也引来了内地官媒《人民日报》的抨击,校园、校长、学生——为人师表者及学习者,总是要经受关于“政治化”的质问和考验。
“政治”的本质、“教育”的本质究竟为何——这些问题或许要多回到几本书中去找寻答案,但是当我们把目光从理念转回到实际的教育过程、校园生活中时,则能更细致地发现其中的张力。学校真的没有做够吗?学生没有顾及学校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吗?老师及校长没有秉持中立吗?如此多的疑问,被淹没在一句“教育有问题”的笼统指责下,实在可惜。本文是香港传播学者朱顺慈基于雨伞运动之后做的研究改写而成,回应今日,仍有余音。
本文为“SHKS”(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独家为《端传媒》供稿。SHKS成立于2017年,是由全球21个国家、250多位学者组成的多学科、多院校合作的独立研究组织,协会关注香港本地、香港与中国及亚洲的关系,涉足领域包括政治、历史、社会及文化研究等,主要目标是促成本地与国际、学者与学子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并鼓励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从2019年2月起,SHKS将每月在《端传媒》上刊出新近的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九月开学以来,参与反修例运动的学生有增无减。截至10月8日,香港警方累计拘捕2300多人,其中750人未满18岁。禁蒙面法实施后首个周末,被捕百余人,六成在学。如何理解现况?不少人以一句“教育出了问题”解说,至于具体哪里出问题,就各有各的说法。首任特首董建华当年力推教改,二十年后直认通识教育失败;前教育局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认为错不在通识,反而社交媒体影响更大;现任教育局长杨润雄说,家长和社会的角色同样重要,未来会加强家长教育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