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灾后平地造村记:一场“永久”与“临时”的战争

十年前的莫拉克风灾震惊全台,慈济基金会率先提出替灾民盖“永久屋”的重建方向,希望能在平地造村,并以放弃山上家屋作为条件,让山区居民永久下山、远离灾害。但对许多居民来说,到目前为止,山下都还只是一处据点,还未能完全取代山上的家。这场“永久”与“临时”的战争,在人、山与平地之间,来回拉扯了十年。

灾后平地造村记:一场“永久”与“临时”的战争
2009年8月14日,八八风灾期间台湾高雄县遭受严重破坏的小林村的一栋房屋。

【编按】2009年8月8日,莫拉克台风侵袭台湾,带来豪雨,造成中央山脉南段区域严重受灾,共计造成670余人死亡。一场风灾,让中央山脉南端地貌大幅改变,同时也让台湾社会的容颜随之变幻。高雄、屏东、嘉义等地出现前所未有的“永久屋”社会实验,在浅山地区居民与灾难之间,注入了新的时间观念;来自大陆的高额捐款、援建项目成为舆论焦点,是一次让南部民众认识“陆援”概念的历史时刻;这也是台湾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网路动员救灾”行动,其后的灾难中,都可以看见“莫拉克模式”的身影。

十年后的今日,端传媒重新走访当年受灾的区域,看见居民努力重建的身影,回顾风灾给台湾留下的影响,也追踪重建政策在居民身上留下的痕迹。端传媒自8月8日起刊载莫拉克风灾十周年系列文章及特制页面,此为第二篇;特制页面将于8月12日正式上线。


“我当初想拿山下的房子,主要是想看医生,也方便顾孙子,山上那边,想回去还是可以回去。主要是为了去教会,我参加的教会还是在山上(那玛夏)。”杉林大爱村里,原籍那玛夏区的Aping(化名)穿好传统服饰,坐在阶梯上,等着慈济海外会的师兄师姐来参访,她要与其他部落长者一起,表演原住民的传统歌舞迎宾。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