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眼睛一齐望着教堂屋顶,他们看到的景象异常恐怖。在比正中的圆花窗更高的那层楼廊顶上,在两座钟塔之间,腾起了一股带着无数火花的大火,一股猛烈的疯狂的大火,一阵阵夜风把它烧着的碎片卷刮到烟雾里......”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描绘的可怖情景,不幸于2019年4月15日成真。巴黎圣母院经历了自大革命以来最严重的灾难。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火灾时亲赴现场,随后发表讲话,宣称将在5年内修复圣母院:“我们会携手将它重建......因为这是法国人所期冀的,是我们的历史所应得的,因为这是我们深层的命运”。
巴黎圣母院自有其无比的艺术价值,作为哥特风格由早期转向盛期的过渡,它“极其紧凑简洁,达到了罗马式建筑或者早期式建筑所无法企及的和谐一致”(雨果称之为“石头交响诗”)。不过,诸如沙特尔(Chartre)大教堂等盛期的哥特式教堂,也有与之比肩的美学价值,而为何独独巴黎圣母院与法国深层命运相连,在它险些焚毁时,世上有如此多灵魂深受触动?亦或是,它如何获取如此巨大的象征力量,在民族神话与个人记忆交织的集体文本的象征体系中,被置于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