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的“读者来函”栏目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春节期间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最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争议的就是《流浪地球》。此片号称国产第一部硬科幻电影,在海外一些地区同步上映,上映之后随即引发广泛热议。支持者认为这是国产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电影工业化制作,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特效做得有好莱坞水准,值得鼓励。而反对者则认为,从纯电影角度来看,该片从剧情设置,人物塑造,科学原理细节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之处,勉强及格可以,并不值得如此赞誉,并不应该因为是国产电影就盲目拔高。在电影评分网站豆瓣上的评分也呈现两极化,五分党和一分党则爆发了骂战。与此同时,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也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先撇去这些电影技术层面的争议不谈,先来说说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网上流传甚广的公开课,哈佛公开课《正义(justice)》的第一课里面,提到了著名的电车难题,又叫电车问题(Trolley problem)。这是一个著名的伦理学思想实验。有一辆失控的有轨电车,在轨道上行走。轨道前方有五个人,旁边还有一个岔道,岔道前方有一个人。如果你可以控制道岔,是否应该扳动道岔让车撞向1个人,还是不扳动道岔让车继续撞向5个人。功利主义者认为,牺牲部分人保全大部分人的利益是必须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能达到利益最大化。而康德主义者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必要的义务责任上,如果不杀人作为一种道德义务,就不应该做这种选择。课程讲授的讨论过程中还提到,支持杀一人救五人的观点,为独裁者和种族清洗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从小受集体主义教育长大的国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思维几乎成为本能,无疑都会选择牺牲1个人保全5个人。大概不会明白《拯救大兵瑞恩》里面付出八个人的生命只为了救一个人,这种牺牲的价值何在。 而对于这种道德困境,并不存在哪种道德准则更好的问题。电车实验还有变种,就是在电车前进过程中,路边有个胖子,是否可以把这个胖子推向轨道,阻止电车前进,从而拯救铁轨前方的5个人。课堂上的人几乎没有人同意这这么做。而电影《流浪地球》中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