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伍美琴:“明日大屿”填海计划,为什么不是香港理所当然的首要选择?

用上数千亿甚或更多的资源去破坏海洋生态,建成一个可能会被气候变化肆虐的人工建设,这种不负责任、不可持续的开发行为是笔者不能苟同的。

伍美琴:“明日大屿”填海计划,为什么不是香港理所当然的首要选择?
政府还将研究人工岛附近的“交椅洲”与“喜灵洲”两地的分阶段填海,并提出1700公顷的填海面积。图为愉景湾观景台遥望下的填海区域。

编者按: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十月十日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主张在大屿山对出中部水域兴建面积达1700公顷的人工岛。政策一出,随即成为舆论的争议焦点。伍美琴教授第一时间撰文,从殖民地填海政策历史出发分析,力陈现今填海政策不可行。

由于本文事关重大公众利益,伍教授声明无偿为端撰稿,我们特别设置全文免费阅读,欢迎您转发并参与讨论。

10月10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发表上任后第二份施政报告,其中房屋土地政策成为各界关注重点。适逢历时5个月的土地大辩论上个月刚刚结束,但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最终报告还没有出来,林郑便宣布了两大增加土地供应政策,其中一项是“明日大屿”填海造地愿景计划。这项计划在原有的“东大屿都会”人工岛计划之外,新增研究“交椅洲”与“喜灵洲”两地的分阶段填海,并提出1700公顷的填海面积,首阶段在2025年展开。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