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香港中文大学本科就读的学系政治与行政学系,主事人提出两项改革构思,分别是提议把教学语言由广东话改为英语,以及削减小组导修(interactive tutorial)的数目。表面看来这纯属个别学系的课程改革,但改革背后的考量,却与迎合大学追逐排名、竞夺研究拨款的风气不无关系。
这次改革的倡议人希望透过侧重英语教学,吸引更多海外学生就读,提升学系的国际排名。然而,这种“国际化”构想只是主观地期望本地学生在新环境下能提升自身竞争力,但改革能否促进学习知识、令学生学以致用,却成疑问。另一方面,减少导修课的建议,按倡议人的逻辑,能让教授职系的老师腾出更多时间做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研究拨款。至于教学需要,可由合约讲师以大班授课形式代替,这样做亦能减省教学助理数目,可调节成本。
一个学系试图大刀阔斧地改革,既有改变教育理念和建立学生身份认同的考虑,但更多的其实是资源问题。今日香港有关高等教育的新闻,除了学术自由的争论外,就是每年度的国际大学排名最为人所道。大学的国际排名,如何实质影响一个大学学系的资源以至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