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胡清心为端传媒所写的“异乡人”专栏的第3篇。前两篇分别为:《香港,我和你,在最美好的时间点相遇》和《异议者的修炼,是坚持跟内心黑暗打仗》。
来港陆生的老前辈,七十多年前在香港大学就读的上海人张爱玲,在《到底是上海人》中写道:“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由此可见,香港人没文化,或者香港是“文化沙漠”,这些刻板印象比想像中更源远流长。
我一直在思考,“文化沙漠”的香港这个概念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显而易见的,香港的主流文化,始终是以大众流行文化为主,无论是1980年代的Beyond,90年代的四大天王或者红遍千禧年前后的周星驰,都被归类于流行文化,而提起畅销中国大陆的香港文学作品,仍旧是金庸的武侠和亦舒的言情,总而言之,似乎不能登大雅之堂。
而另一方面,陈冠中以“半唐番”作为褒义形容香港独特的城市文化,虽然听来风情万种,迤逦无比,但在香港生活一年之后,我仿佛很快就探到了风光热闹的表面之下的真实土壤,那里确实如同沙漠一般,干枯而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