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言文白话文之争(文白之争)在台湾烧得风风火火。不论是作家、高中老师或是旅美院士都对这个问题发表了很多意见。大体来说,支持文言文的阵营基本上将文言文以及经典视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并指摘调降派的反中意识形态戕害了教育。相对的,调降文言文阵营除了有强调本土化的方向外,另一方面也强调现在的国语教学连基本的语用(读懂判决、公文书或是写好一篇论说文)都达不到,文化经典教学只沦为背诵。
我并不打算直接为文言文或白话文辩护,我想指出一个重要但在这次文白之争中很少人在乎的问题──为何这次会有提出调降文言文比例的政策?难道这又是绿色恐怖、去中国化吗?这个答案应该是文言文阵营膝跳反射式的答案。但如果我们愿意多花一点时间看下毫无文学性的法律规章的话,我们或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反课纲微调的遗产
2015年,台湾有一场以高中生为主体的反课纲微调运动,而大家或许最记得的是,最后北区高校反课纲联盟(北高盟)的发言人林冠华以自杀的方式掀起了一阵波澜。到了2016年,新上任的民进党政府把2015年通过的104课纲撤回,这似乎是一个再也正常不过的社运故事了:支持社运理念的政党执政后改变之前政府不受欢迎的政策(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