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江怀哲:无辜高中生的尸体,杜特尔特毒品战争碰壁?

若17岁男孩不幸身亡后的骨牌效应,能有效冲击杜特尔特的高民望,那最终可是成就“成也毒品战争,败也毒品战争”的诡谲道理。

杜特尔特的毒品战争,继年初韩籍商人勒赎撕票事件后,再度与菲律宾警政漏洞产生关联。在马尼拉都会区16日的扫毒行动后,17岁的桑托斯(Kian Delos Santos)被发现陈尸瓦砾堆,身旁有一把枪和一小包毒品。警方声称他拒捕开枪引发枪战,然而根据稍后公开的监视器画面,事实上是两名警员将桑托斯拖往丧命地点的方向,和警方证词有所出入,有蓄意栽赃的可能。事件发生后菲律宾舆论哗然,朝野参众议员、天主教会连番炮轰,推特、脸书一片#JusticeforKian的hashtag(主题标签)。事件发生的前一天(15日),是菲律宾毒品战争最血腥的一夜,高达32人在警方扫毒行动中丧生。

面对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菲律宾总统府改变早前“这是个案”的态度,保证启动对涉案警察的调查,并改口称“任何一位菲律宾人的死亡都是太多的,尤其是桑托斯的(不幸丧生)”。目前该辖区警察局长与涉案警员已经撤职等候调查。

菲国警军系统藕断丝连

杜特尔特毒品战争里层出不穷的警察暴力,需置入菲律宾警政体系的脉络观察。菲律宾最早的现代化警察制度,和美国殖民地的创建有密切关系;菲美战争期间,面对大量美军志愿部队将于1899年任务完毕归国的员额压力,美国殖民地机构成立岛屿保安队(Insular Constabulary),并于1901年更名菲律宾保安队(Philippine Constabulary)。这由菲籍士兵与美籍军官组成的武装部队,成为美国绥靖菲律宾反抗军的重要力量,让草创的菲律宾警察体系与军事任务开启藕断丝连的关系,影响直至当代菲律宾。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