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大半年,不断有关于香港新闻媒体的坏消息出现,传统报章、电台,和电视台的生意越来越难做,网媒前景亦不见得一片光明。《端传媒》宣布裁员,不少人感叹互联网容不下一个高质素的华文媒体,亦有人认为《端传媒》的确有点曲高和寡。这里涉及一个基本问题:随着社交媒体成为越来越多人接触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究竟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会阅读什么和转发什么?人们在网上的新闻阅读偏好,和传统的专业新闻价值,是否相差那么远?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在香港对这个问题做过系统的研究,但近年倒是有一些有趣的外国研究。2017年3月号的《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刊登了阿姆斯特丹大学学者 Damian Trilling 及其团队的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尝试从传统新闻价值(newsworthiness)的角度探讨新闻内容的分享价值(shareworthiness)。研究者提出的问题是:传统的新闻价值,能否解释新闻内容在社交媒体上被分享的次数?
研究分析了六个荷兰网站在2014年1月至8月间推出的超过13万条新闻,本地新闻、跟荷兰地理距离较接近的国际新闻、在文化距离较近的西方社会里发生的新闻、涉及冲突的新闻,以及属人情趣味(human interests)的新闻,被分享的次数会较多。另外,研究以电脑根据词库自动编码的方式,分析文章内容用字上的情感取向,发现如果内容附带强烈情感的文章,无论情感是正面或负面,都会比没有强烈情感的文章更多被分享。
在另一篇去年于《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发表的研究文章中,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的 Jonathan Bright 分析英国 BBC 网站的数据,发现不同题目的新闻报导,被阅读的次数和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次数可以很不一样,影响分享和阅读次数的,包括 BBC 自己的议程设置,例如在早上抑或晚上推出报导,以及放在网站上的什么位置。有趣的是,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分享次数和阅读次数之间的关系不算很强,有些题材的阅读人数很少,但分享次数相对较多,例子包括能源议题、科技新闻,和社会福利议题,另外一些题材则有很多人阅读但很少人分享,例子包括罪案新闻、意外或灾难新闻,以及交通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