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版最多只能放六、七条新闻。我曾经看过里面三条都是置入性行销。”阿旺(化名)是台湾某家纸本媒体的驻地方记者,这几年他的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关键绩效指标)里多添了一个项目——“多元营收”,记者要帮助报社媒合业务。广告买得多的单位,主管还会送新闻给对方,“像有些单位一年在全国版下十则置入性行销,主管就会跟对方说,他们平日的活动我们会多报导。新闻版面上也会让有下广告的(单位)优先见报。”对这些习以为常的阿旺语气飞快。
在平面媒体流通率与广告持绩下滑的趋势下,置入性行销已经成了台湾媒体饮鸩止渴的恶习。
一边采访,一边卖广告
长年以来,报社靠广告和订阅撑起营收,但这几年,原本一口气买下全版广告的精品名牌,如今把钱投入在 Facebook 与新闻 App 的盖版广告。2008年纸本媒体广告量还有新台币110亿(约27亿港币),2012年广告总量只剩下95亿元(约24亿港币),首度跌破百亿。近期《2013-2014年广告年鉴》更指出该年度报纸广告总量仅87亿元(约22亿港币),比起前一年度又下滑了8.85%。另凯络媒体针对2015年广告量的调查显示,报纸广告营收已下滑至64.7亿(约16亿港币)左右。与此同时,报纸的阅读率下跌到不足全盛时期的一半。广告和订阅双双惨跌,为了挽救营收,纸媒无不使出浑身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