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黄国钜:因国际化之名──哲学系是重灾区

过分的国际化,大学的教席大部分由外国人占据,本土学者没有就业出路,学术思想的命脉断裂、枯萎,大学失去地方特色……

很多探讨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利弊的文章,都集中在本土研究、香港研究是否受到重视的问题。这篇文章却想谈谈一个可能更迫切的问题:过分的国际化,大学的教席大部分由外国人占据,本土学者没有就业出路,学术思想的命脉断裂、枯萎,大学失去地方特色,学术承传也无法说起,这才是最“攞命”。

而这种事情正在香港的哲学界发生,而且存在已久,行内人都很清楚,只是没有人公开拿出来讲而已!

海外学者占据教席

香港有十所大学,但有哲学系的只有三个半,即港大、中大、岭南,和浸大的宗教哲学系。(城大、科大、理大虽然没有哲学系,但有哲学课程分布在不同学系。由于这篇文章要谈的是哲学系,所以先不论这些大学。)早在1980年代,我读大学的时候,香港只有两所大学;当时香港仍是英国殖民地,香港大学作为殖民地色彩浓厚的大学,哲学系教授几乎清一色是英国人,没有半个本地人。到九七问题逼近,一些学系纷纷本地化,连最精英的法律系也招聘了好几个本地人,此时哲学系才招聘了第一位本地人,之后再聘任一位内地学者,就此两人而已,直到今天。到了97年后,香港人“当家作主”了,情况却没有改变,只是英国人换了美国人而已。90年代,岭南学院升格为大学,并成立哲学系,本来给与本地哲学学者一线希望。但今天实际情况如何,不用我多讲,读者去岭南哲学系的网站看看他们的教职员、研究生名单就一清二楚。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