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名为《表态挺同的陆生与“426”,同时颠覆两种污名》的报导吸引了我的眼球。文中论及一种“被代表的焦虑”著实精辟,不禁令笔者想起当年在北京清华大学(编者按:后文中“清华大学”皆指北京清华大学)就学时的种种(笔者原为在陆台生)。然而,此种“焦虑”并不仅仅出现在在台陆生群体中,也广泛地出现在在陆台生的朋友圈里。
笔者认为,该文作者最终回到“产生了与台湾的真实连结”,不过是一种较“高等文化”或仅仅只是另一种“政治正确”输出的“文化优越”的表现,从而无法根本上改善“歧视陆生”的问题。让“陆生”刻板印象去除的方式,应该是回归到一个“人”在政治体制下生活会有的表现。在如此意义上感受到的人,或许才更为真实。
“被代表”的焦虑
十年来,到中国大陆求学的台生已近万人,无论其对于中国大陆的政治立场为何。来自在课本上被称为“祖国宝岛”的台生,自由、民主等话题总是会至少在一开始接触时不断地被好奇询问著,甚至常常会混杂著关于政党倾向与统独立场的问题;有时候,“台湾人”的自称,都会被认定为“独派话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