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校园暴力亲历者:沉默的深渊无人幸免

“15年过去,我从没忘记过。欺负我的人,和坐在那里看的人,都已经走了。只有我留在那间教室里。”

2016年12月8日,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刷爆了微信朋友圈,继而在社交媒体和新闻平台持续发酵。撰文者自称是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某10岁男孩的母亲。上个月,她的儿子在学校男厕被同学把垃圾桶倒扣在头上,桶内含有尿液和沾著排泄物的纸巾。儿子回家后情绪激动,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

中关村第二小学是北京名校,有45年历史。不过,当这位母亲向校方和涉事学生的家长投诉时,学校老师却将此事定性为“一个过分的玩笑”,并屡次劝说她放弃“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或是“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等诉求。

就在这个10岁男孩遭遇霸凌的当月,中国教育部等九个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据教育部统计,仅今年5月至8月,就有68起校园暴力事件上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