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历史教育(主要指中学历史教育)在东亚颇受争议,在台湾与南韩均有因为政府提出修改历史课程内容而出现的抗议与冲突。自2012年起,香港教育局成立委员会讨论改革初中中史科与历史科课程,并于2016年9月进行咨询,随即引起社会讨论。
是次争议的重点,除了课时与考评等技术问题外,不外乎“大一统/大中华史观”,以及把部分香港历史的课程并入中史科课程这两点。近日媒体已有不少文章批评课纲内容与其目的,但现时少有论者提出“应该学什么历史”的问题。本文并非严谨的学术论文,亦未有顾及前线老师教授历史的实际运作问题,目的只是希望从理想层面抛砖引玉,从根本探索历史教育的性质与意义。
我们需要民族主义历史吗?
民族主义历史论述必然有一预设结局,就是拥有共同文化、语言等特征的族群最终会得到解放,建立以民族为中心的统一国家。这种以建立国族身份认同为目的而撰写的历史,很难避免会扭曲对过去的描述。(注一)在民族主义史观下,“民族”与“民族国家”虽然都是历史的产物,但其出现却属必然。所有无助于建立民族国家的事件、思潮、细节,甚至个人的不同历史经验,均会被排除在叙述以外,或是被视为负面的“挫折”和应被克服的“障碍”。战争、自然灾难等则被视为国人共同经历的“国难”,被讨论的目的是要引出共同受难的同情感甚至耻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