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球、假球在香港当然不是新奇事。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有关引申出来的足球假球传闻已是满天飞。当时舆论甚至认为,太多假球是50年代末本地球赛入场人数不如50年代初的主因之一。为了消灭歪风,香港足球总会(足总)曾尝试治乱世用重典,在1961年时仅凭球员在场上的表现和态度,就判罚几位球员长期停赛。
足总采取这样的铁腕政策是否有效不得而知,但据名宿黄文伟在其自传《黄金岁月》里忆述,赌球风气之所以后来减退,主是因为1963年澳门复办赛狗,给予球员轻易赢钱的渠道。然而,赌球风气减退不代表赌球假球并不存在。就算是一代球王胡国雄,在1970年代都曾经被老板黄创山怀疑有问题而被短暂雪藏。执著胜利的班主觉得旗下的猛将未必可信,正好反映了假球的阴霾没有离开过香港足球。1980年代初那出叫《波牛》的港产片,电影中“波王金”与庄家勾结企图刻意落败的情节,显然不是完全无中生有。
虽然赌球假球存在可说是公开的秘密,但在香港足球仍算是兴盛的时期,有关传闻始终未被证实,无人遭到检控。到1990年代末,廉政公署才首次将涉及假球案的球员送上法庭,案件更涉及香港作客泰国的一场世界杯外围赛。陈子江、陈志强、陆嘉荣、韦君龙和刘志远五人,由球星沦为阶下囚,相信今天年过三十的香港球迷都曾经为这消息感到难过,和特别为当年崭露头角不久的韦君龙足球生命因而终结而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