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9月中旬起,《日曜日式散步者》将在台湾公映。对多数人来说,这部纪录片虽然已在哥本哈根、鹿特丹、韩国等影展亮相过,获得 2016 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台湾竞赛首奖、台北电影节最佳编剧、最佳声音设计等奖项肯定,但片中所描述的那个曾在1930年代日治时期昙花一现的“风车诗社”,根本闻所未闻。
近一个世纪以来,“风车”是文学课本上从未出现的一页,它被凐没在历史深处。除了专业研究者以外,没有人知道它是台湾最早引介西方超现实主义的文学诗人团体,更没有人关心这些生活在殖民地、用日文写诗的早期超现实主义创作者,对台湾文坛具有怎样的意义。
1930年代,台湾在日本殖民统治近四十年后,进入了更稳定的同化阶段。于此一时期,台湾出现了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的诗人团体:“风车诗社”。“风车诗社”反映了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从法国到日本、再到台湾的文化移动路径,也折射出这种思潮进入东亚后,当地创作者面对与回应其在地及世界意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