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选举九月举行,今届选情极为混乱,大量后占领运动(雨伞运动)的团体组织参选,在比例代表制下随时因为分薄票源而“揽炒”(同归于尽)。近日就有大型民调出炉,引来各方形势解读,并成为鼓吹不同阵营退选的佐证。
正如负责执行是次民调的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总监钟庭耀所述,现时离选举尚有一段时间,结果主要反映参选人本身的知名度而已。事实上,这点从数据中也不难察觉。新界东选区刚完成了补选,胜出者杨岳桥在选民心目中记忆犹新,在这次民调中便得到 17.4% 的支持,远超过其他对手,应为近期人气所至。毕竟上届汤家骅和杨岳桥合组名单,只是以7%的低门槛当选。反过来说,同属传统泛民阵营的新界东参选人则不用过于悲观,杨岳桥暂时所得的支持会流向他们的机会一点不少。
选民不会太早决定意向
仅仅拿一次的民调结果便去推算谁人应该够票当选,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样做忽略了香港立法会选举的一大特点:选民大多不会太早决定要投谁的一票。以上届立法会选举为例,票站调查显示只有 29% 的投票者是早于一个半月之前便决定了投票对象。换言之,这次民调的回应者当中,说不定有七成会在选举前变心,可见是次结果的参考价值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