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原来我们还在玩“天下太平”:“环”“环”相扣的文学散步 2

太平山与狮子山,两座山不同的意识形态,由上而下,或是由下向上,哪一种是真风光?

原来我们还在玩“天下太平”:“环”“环”相扣的文学散步 2
太平山山顶。

3 对垒状态

虽然英人抢先在太平山顶上建好“由”字碉堡,但1949年以后,中国也建好了他的,并一直跟港英政府周旋着。从山顶沿夏力道走下去,便会远远望见香港首个水塘——薄扶林水塘。由于香港雨水是香港唯一的天然水源,为了使香港不因供水权而落入当时中共政府的牵制,港英政府于是自六十年代开始,便在香港各处“尽情兴建”水塘,而我们这曾满足于“天下太平”这类字面游戏的一辈,大概会记起小学课本中常会提及香港的水塘工程如何宏伟,独步天下。这亦确非厥词,1959年至1978年的二十年间,中共政府跟港英政府的水权政治的对垒角力,缔造了香港境内几项世界级的水务工程,包括1969年建成的船湾淡水湖,1978年建成的万宜水库,两项均是当时最早及最大的,于海湾内兴建的淡水库,还配备先进的集水、调水、输水系统。两个水库容量占香港水塘总容量86%。另外,还有屯门乐安排海水化淡厂的规模亦是当时世界数一数二。(详见李家翘:〈为何香港依赖了东江水?——再思香港的供水故事〉,收入许宝强编《重写我城的历史故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页63-73。)  站在夏力道的了望薄扶林水塘,但见坝后不远就是石笋一样席地拔高的建筑,不无触目惊心之感。在外国,水塘总是远离民居的;这个水塘的规模虽小,但独特在于其紧贴市廛,仿佛是繁忙的脚步上攀至大自然神域之前供涤净心灵的濯池。虽然那是政治角力催生的建设,但未尝不是淡化了“天下太平”的反讽力度,成了炮弹以外,另一个令人安居乐业的尝试。

只是单靠雨水始终有望天打卦的成分,好像工务司祈礼士(Harold Thomas Creasy)1904-1923年在任期间,先是遇到当时香港有纪录以来的单日最高降雨量,大雨冲毁了好些设施,待他好不容易修妥后,又遇上大旱灾。于是之后的柏立基、戴麟趾和麦理浩都是一方面引入东江水,以解水荒,另一方面又筹建独立的供水体系,以防政治上给扼着咽喉。就这样港英政府跟中共的心理猜拳,便一直拉锯地进行着,而香港人就在水塘堤坝崩塌的阴影下继续“安居”。堤坝下的人,抑是视自己为过客,抑是矢志不迁以后,无奈接受自己被消音的宿命。这样的“天下太平”便一直维持至回归以后……

回归以后,香港的“天下太平”游戏便由特区政府跟生于斯长于斯决定不迁的香港民众接力。去年的雨伞运动呈胶着状态时,一队自称“蜘蛛仔”的攀崖爱好者在狮子山的崖壁挂上“我要真普选”的大横额后,李怡发表了题为〈太平山VS狮子山〉的专栏文章,确立了这两座山分别代表的意识形态: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