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陈虹颖:都市更新,业主“股东化”的心魔

开发迟滞、多数决暴力、公共利益不彰等现象,都只是都市社会的末端症状。

陈虹颖:都市更新,业主“股东化”的心魔
台北。

2012年3月末,台北市政府强拆士林文林苑,是台湾第一宗强拆有居住事实地主的案件,后来延续成为期两年的占地抗争。最后,屋主之子不堪诉讼压力,选择自行拆屋。此期间,许多参与这场运动的支持者,为这场仗付出沉痛代价。

这结局,让许多人对于“业主”(房地产所有者)的维权抗争却步。不过各地纠纷并未停歇,人们忙着相互啮咬,揭露的是一场场“只有拆了他家,才能回我家”的空间──社会困局。

在这些捉对厮杀中,有些抗争业主的议价纪录被揭露,留给外界其拒绝参与土地开发计划,是出自“贪婪意念”的印象。这些行为就算不构成罪行,也隐然带来对个别业主的道德公审,成为支持政府强制处分人民土地、房子的理由。问题是,重建换屋堪称重大交易,一个以产权为计算、再分配基准的社会里,价格低估或浮报重建成本,动辄影响小业主们后续数十年的财务状况。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