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串青少年自杀事件,对香港所有家长、教育工作者,以至成年人,都有极大冲击。一时间,我们都在问,为何有这么多青少年会对生命感到绝望,甚至愿意放弃生命?
当然,正如很多专家所言,连串自杀事件在传媒报导下,会有“传染性”,我们不知道个案中,有多少是受其他个案“感染”。很多教育界人士会从教育制度中找深层次原因,例如考试压力、老师工作压力太大,以至对学生支援不足等等。也有如前教育统筹局(教育局前称)常任秘书罗范椒芬认为,每个自杀个案背后都有不同原因,不应太快将责任与政策拉上关系。和现任教育局长吴克俭一样,她也指学校和家长应多加留意学生情绪,也应减轻学生压力。
和香港现在所有公共议题一样,因为缺乏系统研究(而自杀就更是极难研究),每次争议都会出现“罗生门”式的众说纷纭。我也留意到个案中的背景、情况确实有颇大多样性,并未见到有模式可寻,因此现阶段确实查找原因相当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