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刘锐绍:《文汇》、《大公》重组能否创新局面?

经过多番酝酿,两家左派报章《文汇报》和《大公报》终于完成整合重组,成为“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笔者在《文汇报》内工作过19年,虽然已经离开多时,但仍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刘锐绍:《文汇》、《大公》重组能否创新局面?
《大公报》、《文汇报》整合组建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

经过多番酝酿,两家左派报章《文汇报》和《大公报》终于完成整合重组,成为“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在香港的传播界中,这两家传媒背景独特,历史悠久,在不同的阶段起过不同的作用。笔者在《文汇报》内工作过19年,虽然已经离开多时,但仍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上一世纪70年代初,笔者加入《文汇报》工作。上班后,我还填了一首宋词,当中有句子曰:“国家大业,有责担承……..为人民心事,从来不比人轻。”这是当时传统左派机构里很多人的真心话,毋须隐瞒。

昔日分工 目标读者不同

按当时的分工,《文汇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有四大群体:工、农、渔、学。由于当时仍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工人阶级是革命先锋队”、“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等概念仍然大行其道;加上当时香港的经济以工业为主,农民和渔民仍有一定数量,因此这三个界别成了《文汇报》首要吸引的读者群。至于学界,主要是指“爱国学校”(即左派学校),但后来为了争取其他学校的学生,《文汇报》也作出调整,例如校际朗诵节和舞蹈节,《文汇报》作了大篇幅报道。往后,《文汇报》更着力争取大专界,所以《文汇报》也成为较早吸纳非“爱国学校”学生和大专学生的左派机构。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