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胡耀邦的身后“待遇”:去禁忌,但仍未正常

纪念胡耀邦,如果尊重民意,最好是改变错误的历史定调,给“自由化”正名,给胡耀邦以公正评价。

胡耀邦的身后“待遇”:去禁忌,但仍未正常
1989年4月19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向已故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獻花。

中共以“高规格”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引起集中关注和诸多猜测。胡耀邦作为中共党内开明的领导人,在1987年1月因“自由化”问题黯然下台, 1989年4月去世引发政治风波,之后曾有一段时间被“失踪”,在近年中国政治、文化领域明显左转、新文革趋势明显,中共纪念胡耀邦的“规格”和对胡耀邦的评价,容易被解读成政治风向,引起关注和猜测亦在情理之中。

“规格”,在中共文化中,是政治待遇的象征。在领导人诞辰纪念活动的“规格”方面,也有明确规定,目前仍在执行的是1996年7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举办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诞辰纪念活动的通知》。从2005年纪念胡耀邦诞辰90周年的“规格”来看,胡应该是享受“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在党的历史上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规格”。按此“规格”,“逢百周年,中共中央召开纪念大会,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讲话”。

不过,胡耀邦的情况有点特殊。根据1987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胡耀邦是以“违反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在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上的失误”,才被迫下台(名义上是申请辞职)的。这是党内正式定调,迄今没有改变。加上1989年“六四”事件是由胡耀邦去世引发,如果“六四”定调没有改变,改变对胡的定调基本不可能。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